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31)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31)

发布:2016-03-11 19:5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1980 年 9 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全国计财处长、医政处长医院经济管理座谈会 ,杜乐勋讲师和湖北医科大学讲师徐文思也有幸接到了会议邀请。 这期间,时任卫生部计财局局长的司更生和计划处处长何

19809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全国计财处长、医政处长医院经济管理座谈会",杜乐勋讲师和湖北医科大学讲师徐文思也有幸接到了会议邀请。

这期间,时任卫生部计财局局长的司更生和计划处处长何鸿明共同找到了他们,希望他们能在会议上发言,介绍一下国外医院的经济管理状况和理论研究进展。

徐文思比较谦虚,推说自己外语不好,外国文献看得不多。而杜乐勋则很珍惜机会,说自己知道国外有健康卫生经济,只是没有做发言的准备。听到这些话,司局长很高兴,当即表态可以给他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

当时的杜乐勋只是个普通的大学讲师,虽然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但心里也很没有底,想到要在卫生部司、局长和众多知名专家面前介绍卫生经济学,杜乐勋知道,这将是一场难打的战役。但是军令状已下,杜乐勋决定奋力一搏。

在学问上20年的厚积助了杜乐勋一臂之力,他跑到北京图书馆检索英文卫生经济学文献,复印回来做文献综述,精心准备了六个日夜整理出发言稿。演讲当天,他从“卫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效果”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等几个方面带来了行业内全然一新的观点,在场的专家纷纷为之撼动,赞叹、掌声不绝于耳。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据说座谈会刚刚结束,他的那篇题为《卫生经济学若干问题》的讲义就很快被卫生部和各地卫生厅局全文印发。有人评价说“没有30年前的杜乐勋,就没有今天的卫生经济学”。

小标题:挖数据牵出“结防”之策

杜乐勋的父亲曾是医生,在治疗结核病人的时候由于没有特效药而早逝。杜乐勋后来也感染了结核,但是在治疗了六个月后痊愈。这些经历,让他对结核病人产生了格外的关爱。与上海医科大学龚幼龙合作做科研项目选择对结核病人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取得成绩。1997年,卫生部聘任龚幼龙杜乐勋为卫生部结核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积极下基层调查结核病控制情况,推动全国解决了结核病多年难以遏制的现状,可谓子承父志。

“下去考察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个县里负责治疗结核病的防疫站,每年上报的病人数都是100多个,这怎么可能呢,我就去摸底,他们说这是规律性,说了一通。但是我不信,始终不放松调查,这时候有一个人说了实话,他说我们每年只有这么多钱,发现病人就得做各种检查和治疗,都要耗钱,所以每年财政给我们发多少钱,我们就只能发现多少病人了。”

医学领域的人想必都知道,预防结核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治好,只要把传染源控制住,结核病也就控制住了。然而这个县每年只治100个病人,剩下的正在排菌的病人不去管,显然是徒劳。

“这样一来,我就明白了,毛病出在这!我问他们,如果每年经费再给你们增加一倍呢?他说那我们就可以多发现一些了。我把这个现象反映上去了,财政也认为这件事是个问题,就开始搞转移支付,中央项目出钱,不让地方财政出了。后来,结核病被列在了‘重、特、大疾病’里面,它属于‘特’——需要预防来治好病人。过去这一点在我们国家是医疗预防系统的空白点。”

小标题:“绿皮书”谏言膺服决策层

  杜乐勋先生总结,就像中医理论里的上、中、下三医一样,医疗卫生领域也分上、中、下三等:下医是负责医疗服务的,中医是研究公共卫生的,而上医则是从政策角度解决问题的。他始终坚持“上医治国”,积极推动卫生经济政策的完善,参与了多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起草。

时光转瞬2004年,杜乐勋本来可以颐养天年,他却依然不肯松懈。此后,他连续主编出版了5册《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绿皮书,希望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这5册绿皮书由卫生部办公厅主管,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司长亲自指导,还在某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给去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的代表发放。有人说,“会上发这些绿皮书,弄得官员们都不看会议文件了,几乎都在读绿皮书。”

在绿皮书里,杜乐勋总结归纳了当时医疗制度改革后的不合理现象,并且预测了卫生改革的发展方向。后来,由于内容新颖、含金量高,人民出版社将绿皮书收录到《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系列丛书里面,再一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老梁还对此邀请杜乐勋接受了节目访谈,针对当时医疗收费不合理的现象,杜乐勋在访谈中再次提出:“卫生部门需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耿直的性格,实在不愧为卫生经济系统里的无畏建言者。

杜乐勋先生给CMP记者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的直率和干劲,他总是保持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力,能够抓住机遇,表达想法。与此同时,他也相信“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始终坚持勤奋与努力,不浪费每一分钟去打磨自己。

总结他的一生,似一个不停淬火加工的过程,不断地被浇灭,就不断地再燃烧,最终锻造出让人过目不忘的坚韧矍铄的质地。(完)

 

 

以下为文章拟配图: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

1954年,吉林军区后方勤务部财务科合影。第三排中间的少年,就是杜乐勋排长。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

1958年,杜乐勋毕业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落脚生根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

1991年杜乐勋带领卫生管理班学员去贵州黔南自治州贫困山区进行卫生服务调查在乡卫生院留影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

1994年,杜乐勋、胡善联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院长等在华盛顿留影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

1995年,杜乐勋与卫生经济学领域官员及专家在牡丹江镜泊湖游艇上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杜乐勋、傅秀珍、周采铭、司更生、何鸿明、李永康、王保真、金广大、徐文思)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

2006年,CCTV教育台主持人老梁邀请杜乐勋讲授新医改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

杜乐勋主编的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

杜乐勋教授在其哈尔滨的住所内接受CMP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