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17)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17)

发布:2016-03-11 19:5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其实,像印度这样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又力不从心地搞免费医疗的事情,中国也做过。吃几片阿斯匹林,扎几次针灸,灌几壶中草药就是看家本领的中式免费医疗和仅有人均25元人民币卫生事业投入的印式免费医疗倒确实是半

  其实,像印度这样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又力不从心地搞“免费医疗”的事情,中国也做过。吃几片阿斯匹林,扎几次针灸,灌几壶中草药就是看家本领的中式“免费医疗”和仅有人均25元人民币卫生事业投入的印式“免费医疗”倒确实是半斤八两的哥俩好。不过,要问一下年轻的葛延风博士:中国人还愿意回到吃阿斯匹林、扎针灸、灌中草药的“免费医疗”时代吗?

 

 

  十一 支付体系如何在政府、保险和个人之间达到一个好的比例,然后让每个人都获得需要的医疗服务呢?

 

  杜乐勋答:

  我认为让每个人都获得需要的一切医疗服务是做不到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让每个人都获得他需要的一切医疗服务。医疗需要永远大于医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health

  care need large then the health care

  demand)一个国家都只能在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度内接受一定的死亡率。医疗技术的可能性永远超过经济的可能性。

 

  十二 在总体战略规划上,这次医改施行之后,计划适用的时间长度为多久,相关制度大概可以维持多少年?

  根据国民经济长期战略规划,将对医药卫生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杜乐勋答:这次医改总体战略规划还没有写在纸上,我们连纸上谈兵的条件都不具备。

 

  十三9月底,11部委宣布联合成立医疗协调小组,您对其成立的必要性怎么看?您认为,部际医疗协调小组协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涵盖哪些方面?

 

  杜乐勋答:有一个协调小组比没有强。我认为一个各部委利益博弈的协调小组拿不出大家满意的方案。

 

  十四.医改是“弱者”不在场的博弈?医改新方案制定中,民意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普通民众如何参与其中?政策制定者应该怎样对待民意诉求?

 

  杜乐勋答:如果医改新方案由协调小组决策,民意当然不能参与。如果医改新方案还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那么,理论上说民意是参与决策了。按照科学决策的逻辑,医改新方案应该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立的专门委员会签头主持制定提出讨论。

 

  十五、您说,医疗改革尚未成功而不是不成功,可现在问题都出来了,再改下去,究竟能改成什么样?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吗?老百姓能免费看病吗?

  杜乐勋答:医疗改革是世界规模的难题。就是医疗改革比较成功的英国,现在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需要解决排队率问题,大家排队等着去做肾透析。排队率就是已经做透析的病人占需要做透析的病人的%。许多人对加拿大人的医疗改革满意,可是加拿大人跑到美国去自费看病。据说印度是实行全民医疗的国家。可是印度政府卫生投入不及印度卫生总费用的20%。其余的80%都是私立医院的费用。我认为,印度的公立医院就是给穷人看病的医院。私立医院就是给有钱人看病的医院。美国也是这样。公立医院就是给穷人看病的医院;公益性医院就是给参加健康保险的居民看病的医院;有钱人去私立医院看病。我比较喜欢美国的公立医院和卫生系统的体制和职能。尽管公平性从形式上不如欧洲,但是,比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杜乐勋的医改方案总结:为了使医疗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要组建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筹资局,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局。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筹资局可以在劳动和社会福利部医疗保险局的基础上组建,负责筹资但卸下支付和监管责任;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简称医监局)可以在财政部保险司,发改委有关处室,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的基础上组建,卫生部喜欢做提供卫生服务的领导工作,她还是弱势群体,那么就让他卸下规划财务和监管医疗卫生费用实际使用的重担,堂堂正正的做医疗卫生服务局的事情,做名符其实的医院总院长。实现管办分离,由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负责替人民就医埋单。统一支配社保医疗基金、政府卫生拨款和转移支付基金、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医疗救助基金。把医疗收费制度改造为医疗支付制度,进行支付方式的改革,在完善项目支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各种形式的预付制,特别是病种限价预付制。发改委是强势群体,可以承担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的责任。医监局责任重大。

 

 

 

 

 

 

 

 

 

 

 

 

 

 

 

 

 

 

 

 

 

拒搬国外模式 医卫改革探索“中国道路”

2008年01月07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医改模式和道路之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已经过去,争议正在形成共识,那么,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将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