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14)

媒体舆论对老汉的访谈与评价(14)

发布:2016-03-11 19:5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2004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多达30万家左右,90%以上是公立医院。可是,现在一方面他们应该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另一方面却是众多医院的极尽奢华,这不是矛盾吗?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的投

  2004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多达30万家左右,90%以上是公立医院。可是,现在一方面他们应该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另一方面却是众多医院的极尽奢华,这不是矛盾吗?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能占到医院所投入资金的多少?国家和社会投入的降低最终让老百姓买单,这也是不公平的一方面?

  3、 医生变成商人——现在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还要负责盯着病人的口袋,拼命从病人口袋里掏钱。

  医生变成商人,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一个方面,但是让医生成为商人的根本原因在哪?

  4、 贵重药品“卖”得好——中国每年生产药品供大于求,但是药品价格越上升、越贵越好“卖”的反常情况。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计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有12000家,零售企业12万多家。可老百姓看不起病,这些高价药卖给谁?怎么卖?

  5、高端设备是抢手货——各地的医院拼命上新设备,有钱的不说,没钱的贷款也要买。

  到2005年年底,经济发达的广州、佛山两地方圆不到50公里的范围内,7家医院已经或者即将拥有PET-CT,这一数量比一些发达国家全国的数量总和还多,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些高端的设备究竟给谁用?为什么要用?

 

  杜乐勋答:“制度改革后的不合理现象”这个提法不正确。因为制度根本就没有改革。应该说是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不合理现象。

 

  三、中国医疗制度改革在十年后,出现这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究竟谁应该负责?有人也认为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罪魁祸首是改革的医疗制度?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失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1、政府主导不到位?

  投入不到位、监管不到位、职能转变不到位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那么,市场化在其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帮凶吗?

 

  杜乐勋答

  :从2000年到今天不到6年。一个改革试点方案迟迟协调不好的6年,出现这些完全可以理解的现象,谁是罪魁祸首?谁是帮凶?大刀,应该向谁的头上砍去?我们认为,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遗留的深层次机制和体制问题是罪魁祸首;在预算外小金库培育下形成的各部门各地方特殊利益群体是帮凶。

  卫生部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又穷又浪费”。是计划经济留下的遗产。

  穷就是投入不足。据卫生总费用核算小组测算,200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人均509.5元。不到100美元。这些钱到美国看病挂号都不够。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测算大调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能达不到5%了。尤其是政府投入不足。除了数量不足外,尤其是投入方向和投入机制不合理。主要用于城市大医院“锦上添花”了;很少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雪中送炭”。其次,是投入机制不合理。负责政府投入的人不是帮助病人“埋单”,而是帮助医疗机构“收银”。政府不是“埋单”,的,他们和医疗机构一伙是收银的。这个问题是谁负责?卫生部要负责,深层次机制和体制问题财政部要负责。

  浪费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一,卫生事业计划目标不合理。原国家计委规定的卫生事业计划目标就是资源-机构床位和人员数。结果是各地盲目发展机构床位和人员。“人多粥少”再多的投入也是不足。世界卫生组织的计划目标是健康-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重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用对健康指标的影响为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就不会轻视公共卫生,就必须加强妇幼保健,就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第二,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投入。把盖大楼,买设备放在首位。人员培训缺乏投入。其结果是乡卫生院房舍养鸡鸭猪,设备成为废铁。第三,医疗收费价格问题。基本医疗的旧价格不得调整;高科技特需医疗的新项目可以实行新价格。结果是基本医疗萎缩,高科技特需医疗大发展,看病哪能不贵?第四,价格管理反潮流。社会涨价通货膨胀,惟独医疗价格不许涨;社会需求不足价格疲软,医疗收费反潮流可以开闸涨价了。这是90年代医疗收入增长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和新世纪医疗收入快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群众那里知道这个奥妙。第五,平均成本定价而不是先进成本边际成本定价。这是保护公立医院人浮于事,成本过高现象的手段。第六,实行医疗收费制度而不是医疗支付制度。说明政府的出发点就是收病人的费,就不打算为病人支付费用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