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调查,要学会社会学调查方法,学会统计学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这两种方法,都是扎扎实实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要付出时间与精力。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功,就很难在科学研究上扎扎实实地取得进步。
外语和电算技术也是卫生经济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经济管理都要虚心向外国学习。外语是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我的条件不如现在的年轻人,外语全靠自学,而且要偷偷摸摸“挤时间”学,所以,只会看、会写,但不会说。尽管如此,外语对我帮助很大,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现在有些人读外语是为了晋级,晋了级,外语就没有别的用处了,这实在太可惜了。卫生经济研究,离不开数据,离不开计算技术,现在电算化是必然趋势,学会电算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科学研究上攀登高峰。一般说来,我的研究方向是卫生经济学;特殊说来,我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的卫生筹资与卫生总费用。还有,我关心对卫生事业性质的讨论,关心区域卫生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另外,我对卫生人力发展,以及医学教育的投资效益,也做过一些探索。最近参与卫生经济培训网络的教学工作,按照分工,让我多研究卫生筹资与财务管理方向的问题。
当记者问到有关社会活动时,杜教授说:我在学术上社会活动的确不少,负担比较重。我是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受聘担任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受聘担任过世界银行中国卫生部门贷款项目中方临时顾问。现在,我是中国卫生经济培训与研究网络中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负责人,是由国际卫生发展基金会和国际儿童基金会赞助的,并得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技术援助的科研项目《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筹资与组织》的技术顾问之一。今年6月份,我荣幸地作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成员访问了台湾,参加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医学交流研讨会”,会后访问了5家医学院和10家医院,观赏了祖国的宝岛风光,最大的感受是两岸民众都盼望统一,并都对祖国的统一怀有十分强烈的信心。
我现在带硕士研究生,欢迎青年学人报考。我的硕士点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方向是卫生筹资计划与管理。欢迎青年朋友来信来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这句话正是杜乐勋教授的真实写照。我坚信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建立与完善的新形势下,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方面他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机会与代价访中国卫生经济无畏建言者——杜乐勋教授
(引文:)
根据西方经济学机会代价理论:任何发展机会都要付出代价。人首先要付出代价、付出努力,待机会来临时,一切将水到渠成。
人物小传:
杜乐勋(1935—),浙江青田县北山双垟乡(今属阜山乡)夏家地村人。
他出身教育世家,祖父林楷,字敬五,东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毕业,曾任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今丽水中学)校长;父亲林春蔚,字琼轩,浙江省立医专毕业,医专附属医院中医师兼讲师;外祖父杜师业,字冠卿,北山村人,清末举人,日本明治大学法科毕业,民国初年青田首任知事(县长),国会众议院议员、大总统府政治咨议;母亲杜善勤,北京市立第一女子学校高中师范科毕业,历任浙江省战时儿童保育院总务主任、遂昌妙高小学校长、青田县政府庶务主任、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小学幼儿园主任。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了,杜乐勋刚好随后从上海吴松中学毕业,于是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后方勤务学校;1952年8月派遣去东北军区吉林军事部任后勤部财务科会计员;1954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吉林大学)经济学系;1958年本科毕业分配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教,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他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卫生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卫生部全国干部岗位培训医院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绿皮书主编,《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医院》、《中国医院管理》等6家刊物的编委。
作为卫生部重大政策的幕后高参,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的第一人,他被誉为“中国卫生经济学鼻祖、创始人之一”、“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的掌门人”。
正文:
没有人天生就是经济学家。搞经济学的人,如果不经历世事的磨砺,不感受人性的丰富,就不可能深刻领悟经济学的精髓本质,不可能成为经济学领域的大家。
对于杜乐勋来说,生活就像一个层析缸,人们在共同的底板上攀爬,其间有停滞、有埋没、有竞逐、有妥协,然而努力敢干的人总是能够突破重围,跑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小标题:幼丧父改姓“转运”
杜乐勋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他本姓林,之所以改为杜姓,与外祖父有关,杜乐勋人生际遇的发端也源于此番变动。
杜乐勋的外租父杜师业在当时颇有名气,他是清末举人,曾经担任民国青田的第一任县长,家乡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大文豪”。民国时期,杜师业担任国会议员,后来因为反袁而离京,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和翻译。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计得失,到去世后甚至没有钱做坟,在青田山上停棺未葬。
外祖父未葬成了一家人的心病,然而因为长年战乱,也只能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