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记性更好一点的读者可能就会有疑问了:如果我们没有记错,故事的前面你明明讲过,糖尿病至少有两种主要类型啊?一型糖尿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那么补充胰岛素天经地义。可是二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肌肉和肝脏细胞失去了对胰岛素的响应。那么打再多的胰岛素进去,会有用么?
您先别着急。笔者之所以先完整讲述胰岛素的故事,是有特别的原因的。
两种糖尿病:重新发现
在胰岛素被发现和应用的1920年代,人们确实天真地认为,有了胰岛素,糖尿病的问题就算还不能根治,但是已经可以完美控制了。剩下的,无非是技术问题了,也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怎么把胰岛素做的更纯、更方便使用,效果更加可控等等。
这样的想法看起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毕竟,每个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医生,都亲眼目睹了千年医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奇迹:那些嘴里冒着酸臭味、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地静待死神敲门的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注射之后几乎是一瞬间就重新拥有了生命力。而那些接受了胰岛素治疗重获新生的病人们,更成为胰岛素的活广告,在全世界兴奋而又感激地描述着这种药物的神奇功效。
伊利莎白?休斯(Elizabeth Hughes),胰岛素治疗的最早受益者之一,1920年为胰岛素宣传的海报女孩(poster girl)。休斯出生于1907年,于1919年被诊断为家族性的糖尿病,在1922年在多伦多接受了胰岛素注射,摆脱了病魔的困扰。她健康地活到了73岁,结婚生子,并以负责建立了美国最高法院历史研究会而闻名。据推算,在她一生中共接受了大约4万2千次胰岛素注射。(图片来自)
医学奇迹让科学家和医生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细节:他们接触和治疗的所谓糖尿病人,虽然都出现了高血糖、多饮多尿、营养不良甚至酸中毒的症状,但看起来倒像是差别挺大的两类人。一类,是非常年轻(大部分都不到十岁)的患者,同时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的家族遗传(比如如果母亲是患者,那么孩子有一成比例患病,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而另外一类病人则看起来完全不同,他们年纪偏大,大多已经到了中老年,而这些病人里,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在患病前“中年发福”,大腹便便基本是这一类病人的标配。
读者们已经知道,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两类糖尿病人。前者患的是一型糖尿病,这其实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病因是自身免疫系统杀死了产生胰岛素的胰岛贝塔细胞,身体从而失去了合成胰岛素的能力。而后者患的是二型糖尿病,这更多的是一种代谢疾病,病因是我们的身体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肥胖、饮食失调甚至酗酒等等)使得身体对胰岛素失去了响应,而此时身体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本事,并没有受到破坏性的干扰。但是当时的科学家和医生们并不知道。甚至有点讽刺意味的是,早在公元四五世纪,古代印度的医生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两种疾病的分野,并且准确的为它们命名为““儿童糖尿病”和“肥胖糖尿病”,但是就像古代东方文明的绝大多数天才科学发现一样,他们的这一创见也被深埋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并没有被现代世界的医生们所注意。后人们往往遵循的是伟大的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的盖伦医生的道统,哪里会注意神秘印度的所谓“医学”呢。
更不用说,不少医生们心里想的大概是:“管他黑猫白猫……”啊!不对,应该是“管他孩子还是老人呢,反正得了糖尿病,打了(胰岛素)针就能好嘛。”
但是慢慢的,医生们发现在临床治疗中也开始出问题了。胰岛素注射对于前面那一类病人(大多数是孩子和年轻人)往往立竿见影,患者只要保持规律注射,几乎可以重返正常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而后者却对胰岛素反应缺缺,有时候需要注射大剂量的胰岛素才有效果,有一小部分患者则压根看不到什么效果。即便有效果的那些患者,一旦放开了吃饭喝酒,血糖水平也非常容易剧烈波动,影响胰岛素的药效。
但是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了。于是医生们就这么将就着(当然,同时也会建议这部分病人积极减肥),然后思考着,探索着。
终于到了十多年后,英国医生哈罗德?西姆沃斯(Harold Percival Himsworth)“重新”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发现了两种糖尿病的区别。
哈罗德?西姆沃斯,英国医生,糖尿病现代分类的奠基人。他的胰岛素敏感度检测实验第一次从现代科学角度严格区分了两类糖尿病:对胰岛素仍旧灵敏响应的一型糖尿病,和对胰岛素不再响应的二型糖尿病。在1979年,他的分类方法最终成为国际共识。(图片来自)
西姆沃斯医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给糖尿病人喝一杯浓浓的糖水,同时注射一针胰岛素,并在随后的一个半小时内不时地检测血糖水平。要知道,一杯糖水下肚,不管是正常人还是糖尿病人,都会出现血糖飙升的情况;而胰岛素注射则会及时地帮助降低血糖。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通过持续追踪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西姆沃斯医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身体对胰岛素的响应情况:对胰岛素敏感的身体,血糖下降得快,反之则下降得慢。
说句题外话,有生宝宝经验的妈妈们可能都知道,如今的产科大夫也会做一样的实验来帮助判断准妈妈们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孕期糖尿病的可能性。
西姆沃斯在1936年的论文中报道,一部分(一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响应和健康人别无二致,而另一部分(二型)糖尿病人对胰岛素的反应非常微弱。根据这一清晰的差异,西姆沃斯指出,确实存在两类糖尿病,它们可能从病因到症状都截然不同。和古代印度医生们的分类依据不同,西姆沃斯的分类基于严格的实验证据而非日常观察,因此,也就为进一步认识两种疾病,从而开发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出发点。
一个显而易见的推论就是,既然二型糖尿病人对胰岛素不敏感,那么胰岛素注射就不是最好的治疗二型糖尿病的方法。事实上,人们后来还发现,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贝塔细胞,有时候还会因为胰岛素不敏感而补偿性地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
反之,如果有办法能够提高这些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则可以釜底抽薪地治疗二型糖尿病。
到底怎么做呢?
山羊豆和炼金术
老实说,给那些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人注射胰岛素,和让那些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病人恢复敏感性,这两者难度的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