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辐射致癌率比抽烟致癌率高

辐射致癌率比抽烟致癌率高

发布:2018-03-22 10:20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核心提示:吸烟致癌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吸烟与许多种癌有关,如肺癌、口腔癌、舌癌、唇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胃癌、膀胱癌、肾癌、子宫颈癌等。新近研究已表明,辐射致癌率比抽烟致癌率高6.89倍,辐射之所以能致癌,主要有下列因素起作用。 1895年伦琴发

  核心提示:吸烟致癌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吸烟与许多种癌有关,如肺癌、口腔癌、舌癌、唇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胃癌、膀胱癌、肾癌、子宫颈癌等。新近研究已表明,辐射致癌率比抽烟致癌率高6.89倍,辐射之所以能致癌,主要有下列因素起作用。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不久人们就意识到了电离辐射具有致癌性。1902 年第一例与辐射相关的癌症,即在辐射造成的皮肤溃疡部位发生皮肤癌被报道后,同样的病例不断地被发现。1911年,首次报道了放射性工作人员患白血病的病例。二战以后,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辐射致癌的动物实验,随后的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长期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验证了电离辐射的致癌作用。

  电离辐射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基因毒剂,它能直接穿透组织、细胞,并将能量以随机的方式沉积在细胞中,因此对机体的基因毒性作用又不同于化学基因毒剂。机体的任何组织、细胞都可受到电离辐射的攻击,其造成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引发的生物学后果除与受照射剂量大小有关外,与辐射源的物理参数也密切相关。辐射致癌效应可以是由 X 射线、γ射线、中子等的外照射作用的结果,也可以是发生放射性内污染后由放射性核素发射α粒子等内照射作用的结果。

  辐射致癌效应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人体受到照射后,发生白血病的潜伏期为3~5 a,甲状腺癌/瘤为10~15 a, 肺癌、乳腺癌等为15~20 a,甚至更长。

  吸烟致癌已经公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烟草危害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世纪全球约1亿人因烟草死亡,如果没有有效措施,21世纪该数字将增长至10亿人。

  ​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 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中约85%由吸烟造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四大污染源之一“家电辐射”比长期抽烟者致癌率高出七倍。如果长期吸烟者同时接触“家电辐射波”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将比单纯抽烟者高出20倍。“吸烟”和“家电辐射波”可同时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削弱机体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监视、杀伤和清除功能,这就进一步解释了“吸烟”和“家电辐射波”是多种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