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9)
健康养生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9)

发布:2019-03-17 06:21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建立健康医疗数据统一归口和共享机制,整合健康信息网、医联网、人口计生网、医保网、药品招标网数据资源,构建“三医联动”数据共

  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建立健康医疗数据统一归口和共享机制,整合健康信息网、医联网、人口计生网、医保网、药品招标网数据资源,构建“三医联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人口健康大数据中心。完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和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深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信息惠民、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建设。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

  (二)推进智慧医疗、信息惠民、智慧管理。

  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医疗,引导居民主动利用智慧医疗服务,逐步转变居民就医方式。实现远程医疗对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实现市民健康管理信息化,满足个性化、精准化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建立统一的信息惠民服务门户网站,为居民提供咨询、预约、查询、支付等线上健康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实行医师执业数字证书(CA)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管理平台,支撑业务管理、经济运行、评价考核等功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三)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广泛应用。建立和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管理决策、临床和科研、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分级分类分域的数据应用政策规范,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

  第五节 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加强健康重点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修订工作。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法,按照法定程序研究制定本市实施条例。加强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完善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六节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康上海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安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并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建立相应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地区要围绕健康上海建设的战略目标、任务举措,提出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各部门要抓紧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二)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

  创新健康领域的国内外合作机制,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服务国家战略,做好国内外医疗援助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医疗健康资源,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打造“海上中医”国际服务品牌。积极参与健康领域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的研制和谈判。提升先进医疗健康技术交流与合作能级,增强上海健康科技全球影响力。

  (三)做好宣传、监测和评估。

  加强健康上海建设的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典型报道,提高全社会对健康上海建设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明确规划纲要任务分工,建立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督促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地。建立规划纲要实施进度和效果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机制,适时调整目标和任务。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及时总结推广本规划纲要实施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名词解释

  1.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这是本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奋斗目标,并连续写入之后3个卫生五年规划,新一轮医改方案也提出本市于2020年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医学科技处于亚洲领先水平,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亚洲医学交流、教育、培训的重要集散地;二是高端医疗服务业发达,较好地满足在沪外籍人士的就医需求,并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病人来沪就医;三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居民享有较高的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居民健康水平处于亚洲前列。

  2.健康预期寿命:是指处于良好健康状态的期望寿命,相当于个体能预期活在这种健康状态下的平均年数,是在寿命表基础上,将人群的功能状态、活动能力、死亡状况等一系列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评价人群健康状况。该指标在评价人群健康水平时,综合考虑生命长度和质量,包含死亡、疾病和伤残等一系列信息,多维度综合反映人群健康状况。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健康预期寿命作为评价人群健康的综合测量指标,并于2002年研发专门的自报健康调查量表,用于计算评价这一人群健康的综合指标。

  3.市民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为健康素养具备率(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即全市15至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户6000余名,对其进行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技能等3方面的问卷调查,正确回答80%及以上测评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4.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上海自2007年开始在全市所有社区推广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通过应用健康促进的创新扩散理论和社区参与模式,创新建立社区倡导、居村委会实施、专业机构指导的运作机制,以健康促进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同伴教育方法,促进居民掌握科学健康知识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和健康素养水平的群众性组织。

  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70岁之前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4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该指标已作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规划目标。

  6.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某年度发病率前10位的新发恶性肿瘤病例中诊断时被判定为I期的比例。疾病诊断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作为分类依据。肿瘤期别按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恶性肿瘤TNM分期》判定。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市民健康意识、肿瘤早期发现防治干预成效、临床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