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3)
健康养生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3)

发布:2019-03-17 06:21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2.引导合理膳食。制定实施市民营养计划。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健康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市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建立健全市民营养监测制度,对孕妇、儿童、老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实施营养

  2.引导合理膳食。制定实施市民营养计划。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健康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市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建立健全市民营养监测制度,对孕妇、儿童、老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逐步解决市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到2030年,市民中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3.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药物滥用。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高校学生、流动人群、青少年以及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为重点,加强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传播。加强毒品预防教育,普及毒品滥用危害和治疗应对等相关知识。加强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药物维持治疗和心理干预“一站式”社区戒毒医疗服务。完善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增强市民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识,完善抗菌药物临床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4.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以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为重点,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提高主动就医意识。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老人、特殊职业人群、慢性病患者、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能力。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提高患者治疗率,促进其康复和回归社会。建设市级心理危机干预平台,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推进心理健康咨询点建设,实现社区全覆盖,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加强规范化管理。

  (四)提高身体素质。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相关城乡规划,统筹利用绿化空间、楼宇、学校体育设施,重点新建、改建便民利民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中小型体育场馆、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设施,实现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健身场地全覆盖,形成便捷可及的体育生活圈。将体育设施融入生态发展,大力建设城市绿道、体育主题公园和沿江、沿河、沿湖体育休闲设施。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达标管理,对新建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建设,对存量学校体育设施实施分隔工程。实行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常年免费开放,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公益开放。扶持和引导各类体育健身组织发展,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达到25个。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施社区主动健康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促进体育生活化。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健身活动品牌,鼓励开发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并加强示范队伍建设。加强全民健身活动与重大国际体育赛事、重大节庆活动等有效联接,引领全民健身新时尚。到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

  3.加强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制定体育锻炼标准和科学运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病开展运动干预。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积极研发运动伤病防治和运动康复技术。促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加强体质监测,开发应用市民体质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到2030年,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96.5%。

  4.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制定实施青少年、在职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严格保证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课时和课外体育活动,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4%以上。在工业园区和商务楼宇建设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促进在职人群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改善老年健身设施条件,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第二节 优化健康服务

  (一)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1.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市民疾病负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适时调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提升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开发和推广公共卫生适宜技术。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2.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巩固提高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建设水平。依托“上海健康云”平台,完善预防、治疗、健康管理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癌症、冠心病等重点疾病开展早期筛查、有序分诊、规范化诊疗和随访、自我管理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基本实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全覆盖。逐步将癌症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口腔病、眼病防治服务网络,加强儿童龋齿、近视防治,开展全人群尤其是儿童的肥胖控制。到2030年,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16岁及以下儿童近视率、超重肥胖率得到有效控制。

  3.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优化传染病和相关因素监测体系,完善病例报告、症状监测、药品销售、学校缺课等综合预警系统。完善传染病病原综合检测平台和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体系,建成菌毒种保藏中心、公共卫生生物样品库、感染性动物实验室基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重大公共卫生设施。规范疫苗预防接种管理,维持高水平的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猩红热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加强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症、黄热病、寨卡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强化人感染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源头治理。巩固消除血吸虫病、疟疾、淋巴丝虫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