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预防和减少伤害。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开发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地方标准。构建全链条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体系,推进召回常态化管理,落实生产者责任,减少和消除产品伤害。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标准。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4.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布局。推进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处置演练。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和评估,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各部门即时应急联动。在疾病预防控制、院前急救、精神卫生等领域建立公共卫生“特种兵”制度。打造立体化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区域性应急医学救援中心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培训基地建设。建设核化生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强化突发大规模疫情应急处置和传染病患者综合救治能力。加强人流密集场所现场急救设施设备配置。加强突发事件心理健康干预。
5.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以政府主导、港区企业为建设主体,检验检疫机构提供技术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建立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落实口岸疫情联合防控措施,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和处置预案,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成种类齐全的现代口岸核化生有害因子防控体系。健全口岸病媒生物以及重大虫媒传染病预防控制机制,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加强国际旅行健康指导服务,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监管模式,解决简化入境检疫手续与加强防控措施之间的矛盾。加强进境废物原料卫生检疫工作。
第五节 发展健康产业
(一)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
1.促进健康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集聚化发展。推进以健康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完善的健康服务产业链,打造健康上海创新实践区。坚持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集约化发展方向,以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新技术的先行先试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推进园区内高端医疗服务业集聚发展。坚持产城融合,支持郊区健康特色小镇和健康产业承载区建设。坚持“放管服”结合,扩大医疗服务领域对社会资本开放,调整和新增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医疗机构,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特色的社会医疗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行业监管创新,建立医疗机构监管信息公开制度,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2.鼓励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科技、文化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老年病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制定健康医疗旅游标准规范和准入监管政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健康医疗服务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有效衔接,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健康产业发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集成医疗影像技术、基因技术、大数据技术,发展精准医疗服务。发展临床检验、医疗影像、病理诊断等专业化机构。促进美丽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管理咨询服务。
3.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支持研究开发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鼓励发展国际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服务外包、国际教育培训,打造“海上中医”国际品牌,建设一批中医药连锁跨境服务机构。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在维护健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普教育等领域的宣传力度,研究开发一批以中医药为载体、适合海外传播的传统文化产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围绕中医药健康保健、中医药文化等,开发一批中医药特色医疗养生旅游产品。
4.支持先进适宜医疗技术产业化。建立先进适宜医疗技术清单,鼓励先进适宜医疗技术发明持有人自主创业或者与社会资本合作,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医疗机构设置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以体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和教育、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等为重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门类规模。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规划、建设、运营。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体育与旅游会展、影视传媒、运动康复等相结合,发展体育产业新业态。推进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实施公共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完善政府购买体育设施公益性服务机制和标准,健全体育设施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鼓励经营性体育设施开展公益性服务。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根据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鼓励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等研发、制造、营销。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帆船游艇码头等设施。
(三)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1.加快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以张江科学城为主要集聚地,建设转化医学中心、活细胞成像平台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科技基础大设施。实施国际人类表型组、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等一批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学计划。加快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和临床研究功能型平台建设。推进以基因检测及编辑技术、智能化可穿戴医疗设备、健康医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发展。推动生物医药制造业向生物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转型。
2.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推动抗体药物、新型疫苗、蛋白及多肽类生物药等产品开发,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相关技术临床和产业化研究。聚焦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数字医疗影像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医用手术机器人等产品研制。组织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化学药物和新制剂研制。加强基于中药经方和传统名方新用途、新剂型的研发,推动创新中药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到2030年,基本建成亚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产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商业中心。
第三章 支撑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建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