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4)
健康养生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4)

发布:2019-03-17 06:21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4.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快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向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服务家庭发展转变。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

  4.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快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向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服务家庭发展转变。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积极鼓励市民按政策生育。完善家庭计划指导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保护家庭传统功能。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关怀。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

  (二)加强全人群健康管理服务。

  1.加强健康风险监测。完善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预警体系,对影响市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完善化学毒性与健康安全评价平台,加强市、区两级网络检测实验室建设。加强人群疾病负担研究,开展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监测、统计。

  2.促进健康老龄化。以需求为导向,建设全覆盖、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老年医学和护理学科,建设市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基地。完善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相结合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加强医养结合,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促进老年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安宁疗护的有序衔接,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开展对老年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和产品的市场监管。完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和相关制度,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障制度。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

  3.加强妇幼保健。持续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干预三级网络,提供免费婚前和孕前医学检查,发展产前诊断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全面开展生殖健康促进工作,加强流动人口、青少年、未婚育龄、更年期人群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减少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加强妇幼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发挥专科联合团队作用,提高综合医院和基层医院儿科、产科服务能力。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建立早期生命健康管理和疾病诊治综合体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关爱特殊儿童,完善特殊儿童入学评估机制。

  4.维护残疾人健康。实施国家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加强对致残疾病以及其他致残因素的防控,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签约服务,实施精准康复。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照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加大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残疾人辅助器具给予补贴适配。完善残疾人融入社会机制。

  (三)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1.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基本、创新机制,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计生服务职能平台、全科医生执业平台、市场资源整合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卫生计生服务项目的服务平台、医养结合支持平台。强化质量、提高水平,把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和部分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成为区域医疗中心,把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或者老年医疗护理机构。立足本市、辐射全国,把三级甲等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危重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和本市医疗技术创新、临床医学人才规范化培养的主要基地,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疗中心,提高危重疑难病症诊疗水平,逐步降低普通门诊比例。集中优势资源组建若干医院集团,以支持郊区为先导,辐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推进社会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以服务半径和服务常住人口数为依据,完善基层基础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儿科、产科、老年护理、急救、康复等短缺资源配置。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基层流动和辐射。加强郊区医疗资源配置,推进郊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适当强化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30年,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3.建立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坚持自愿、优惠原则,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参保人员医保费用。加强家庭医生培养,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0.5人左右,其中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推进区域检验、病理、影像、心电、消毒供应等资源整合。加强医疗联合体发展规划,做实医疗联合体,探索医疗联合体内部人、财、物统一管理,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合并或者医疗联合体自愿基础上,探索医保合并支付管理;完善分工协作模式,打通双向转诊通道,放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效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到2030年,形成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守门人。

  4.提高医疗质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加强国际化标准规范研发和应用。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医疗质量精准化、动态化管理与控制。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药学管理模式,完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发展智慧医疗,推进信息惠民,改善就医体验。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加强医保监督管理,完善医疗服务投诉机制,促进医院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到2030年,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

  1.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推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融合发展。加大治未病技术推广和应用力度,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大力传播和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