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促进公平。立足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推进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改善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和外来流动人员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五)共建共享。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凝聚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的力量,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形成全社会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推进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第三节 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城市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健康理念,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健康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基本形成,健康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和亚洲一流的健康城市。
到2030年,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实现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健康公平持续改善,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市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均健康预期寿命达到全球城市先进水平,健康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率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
健康上海建设主要指标
第二章 战略举措
第一节 普及健康生活
(一)加强健康教育。
1.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建立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健全覆盖全市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学校建设健康教育室(角),在社区设立健康教育咨询点,在工作场所推进建立健康教育点。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新渠道,完善健康资讯传播网络,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建立全社会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学术团体、医务人员、媒体在健康科普中的重要作用。
2.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与平台,扩大健康知识和技能信息受众范围。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建设,建立健康教育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健康教育项目规范管理。依托人口健康大数据,探索个性化、精准化健康教育。打造健康教育活动项目品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家庭、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开展健康心理、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创新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高危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适宜技术和用品。到2020年、2030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25%、40%。
3.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以中小学为重点,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健康教育相融合。完善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卫生保健教师、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水平。
(二)建设健康文化。
1.普及健康文化理念。完善生命教育体系,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传播医学和健康常识,普及敬畏生命、关爱健康、尊重医学规律理念。增进全社会对医学、医务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市民形成科学就医理念和对医疗服务结果的合理预期。扶持健康伦理学发展,推广健康伦理评价。充分挖掘和弘扬海派健康文化,营造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2.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增强公众对个人健康负责意识,形成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社会共识。提高市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鼓励市民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和行为方式,到2030年,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人数达到120万人。增强市民对自身健康投资和消费意识,支持市民购买健康保险,引导市民形成理性的健康消费习惯。
3.弘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办院方向。强化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促进为导向的医院服务理念。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
4.完善健康文化共建机制。强化政府在健康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体系,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绿色安全发展理念,发挥企业在建设健康环境中的关键作用。强化企业保护员工健康权益的意识,加强员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普及常规体检,落实职业健康检查、女职工“两病”筛查、带薪年休假制度,保障员工休息权。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文化建设。
(三)塑造健康行为。
1.加强控烟限酒。严格执行控烟法规,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将青少年作为吸烟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口。加强戒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自愿戒烟率和戒烟成功率。开展限酒健康教育,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和干预,减少酗酒。到2030年,成人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二手烟暴露率降低到36%以下,青少年(11-18岁)吸烟率控制在4%以下,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二手烟暴露率控制在10%以下,中学生饮酒率控制在2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