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孕产保健 > >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9)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9)

发布:2016-10-09 08:11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进一步推进药品监管地方立法进程,制定适合北京市实际的药品监管地方法规或规章,加强药品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药品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培育有序的药品市场环境,提升药品监督

  进一步推进药品监管地方立法进程,制定适合北京市实际的药品监管地方法规或规章,加强药品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药品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培育有序的药品市场环境,提升药品监督工作水平。建设药品监管数字化信息系统,实现药品全流程追溯。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监管,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药品包装材料监督抽验合格率≥90%。建立健全药品生产、流通和销售企业及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诚信管理系统。加强药品、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包装材料等监管检测检验能力建设,逐步实现药品检验报告国际互认,实施好市药品检验所、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市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的迁扩建工程和5个区(县)中心药品检验所建设。继续加强农村药品安全监督网建设,实现城市和郊区、居民和农民享受药品安全同质化保障。在全国率先着手创建药品安全放心城市,推出并完成首都药品安全“百、千、万工程”。

专栏3 首都药品安全“百、千、万工程”

  “百”是指创建一百个药品安全示范街道(乡镇);

  “千”是指评选一千个质量管理示范企业;

  “万”是指聘用一万名药品安全员。

  五、弘扬国粹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继续完善中医服务体系

  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改善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就医环境和条件,扩充中医科和中药房,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二、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以及适宜技术领域的骨干支撑作用,指导和带动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中医门诊部(诊所),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中医药多元化服务网络。加强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快东城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二)切实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特色

  依靠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学科、专科技术力量,扩大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设立“治未病”研发专项,向社区基层推广中医药“治未病”技术、方法和规范,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预防保健以及康复护理等服务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科建立“中医健康指导室”,在居民健康档案中增加中医体质辨识等中医药内容,按照人群体质特点、健康状况、年龄层次和季节气候特点,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的中医医疗、膳食、起居、运动、心理等养生保健处方服务。

  (三)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

  建立中医药传承培养专项资金,制订北京中医药经验性技术传承目录,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中医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大对3+3工作室站的投入和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室站老中医的积极性和作用,扩大室站规模达到100个,将师承教育和室站建设融为一体。实施回归扎根工程,建成3个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30个中医全科医师临床实践基地,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四)积极推动中医药技术进步

  整合首都优势中医药科技资源,筹建北京市中医药研究院,提升北京市中医药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以中医药防治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的“十病十方”科技攻关为突破口,加快我市中试基地平台建设,为加快首都名老中医验方的研究和开发新药名药提供公益性的共性技术及专业化服务。积极培育中医药高新技术,并引导其成果转化。推进建立首都中医药产学研联盟。推进中医药实验研发、临床研究、中试研究、产业化设计等服务基地建设。实施首都中医药行业开放实验室建设,促进北京地区50个国家级和市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交流与开放。

  (五)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国际交流

  打造首都“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和“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等中医药文化普及品牌,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建设10个中医药文化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产业化。建立北京与友好城市间中医药国际合作机制,打造好“北京中医药国际论坛”品牌,创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外推广,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发展。

第五章 稳步强化首都卫生支撑条件

  一、增强首都卫生科技实力

  (一)大力推进卫生科技创新

  加大医疗卫生科研投入,设立首都卫生行业科研专项资金,进一步拓宽卫生科技投入渠道。建立和完善卫生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和激励体制,鼓励医疗卫生技术创新,不断增强首都卫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医药卫生重大科技专项,更加注重预防干预、健康促进、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等医疗卫生技术研究。搭建首都重大危险疾病科技支撑体系,推动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通过科技攻关制定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的100项临床急需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充分发挥北京地区中央、军队和地方等多方优质科研资源,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多学科交叉、竞争开放的重大科技联合攻关管理机制,着力攻克目前威胁首都市民健康最重大、最紧迫的技术难关,不断开拓国际领先新技术。充分利用全球医疗卫生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拓宽合作渠道,搭建国际医疗卫生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国际高层次医疗卫生科技人才,努力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医疗卫生科技国际合作新局面。

  (二)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平台建设

  瞄准国际临床医学发展前沿,大力加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规范重点学科申报和评审程序,制定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积极建立和完善医学科研院所研究平台,重点建设十一个研究平台,每个研究平台原则上设置一个首席专家岗位和若干功能研究室,每个功能研究室设立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研究岗位。根据医学科研院所的学科和创新研究平台建设的需要,合理配置必备的仪器、设备、设施,不断提高卫生科技研究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医学科研实验支撑条件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的共享建设,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卫生科技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质量建设。

专栏4 医学科研院所重点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