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气短、心烦意乱,这样的感觉在市民小吴身上停留了快一个多月了,担心自己得病,小吴来到医院做体检,经过多种精密仪器检测后,他患病的可能被排除,然而医生的一句话却留在了他心里,他可能正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中的人,往往自己难受,又偏偏诊断不出来,这种感觉特招人恨。
不少人认为亚健康不算病,不需要治,然而近日笔者从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院长、临床免疫与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刘辉教授那里获悉,“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灰色地带,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摆脱,非常容易引起各种身心疾病,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人的猝死。
刘辉教授简要介绍:
刘辉,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院长,辽宁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一直致力于应激免疫和亚健康免疫的研究。通过对机体免疫作态的评估,结合其它生物学指标,可以实现对机体亚健康状态的客观评价和实验诊断。
七成国人处亚健康,并日趋年轻化
中华医学会曾对33个城市的33万各阶层人士做了一次随机调查,结论是:我国亚健康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70%,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而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以前是35岁的知识分子占多数,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症状。
刘辉教授介绍,造成城市居民亚健康状况的原因,主要和城市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大多是职场上的精英,长期处于职场压力、生活压力中,平时生活不规律,有的吸烟、饮酒、熬夜,有的肥胖、暴饮暴食。在面对婚姻、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时,连续的加班熬夜应酬、长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潜伏的亚健康症状蓄积已久,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病变甚至死亡。
亚健康是可逆的,改善要从意识做起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体检是检查不出来具体问题的,大多数人只是功能调节紊乱而出现不适。而这些亚健康的人群只有一小部分会来找医生进行调理,大部分人体检后都没了音讯,等到身体再出现信号,那时多出现疾病了。
亚健康一定程度是可逆的,也就是可以有所恢复。但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则往往后果较为严重。
对此现状,刘辉教授说,尽管个人掌握必要的自我诊断常识和自我保健技能和方法很重要。但是毕竟医学知识有限,个体病情不同,很多疾病都有相似的症状,有时还会额外增加患病时的恐惧心理。所以,疾病是要治疗的,健康是要管理的。“管”的内涵是“未病”,“病了”再“管”,是悬崖勒马、临渴掘井的做法。
改善亚健康,运动食补相结合
刘辉教授表示:要解决人体的亚健康问题,一是要改变目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要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应激能力。
改变生活习惯是一项长期工程。生活有了规律,养成好的作息时间,休息好了,人的精神状态自然就好了,所以一定要改掉晚睡晚起或熬夜的不良习惯。
提高机体综合能力,就需要通过运动与食补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是改善亚健康有效的方式,每天早晚坚持锻炼半个小时,但重在坚持,偶尔为之不但达不到改善效果反而会有损健康。再有就是通过食补来改善亚健康。人体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而过度疲劳使得人体血液营养不足,通过摄取高营养、高纤维的食物,来增强机体活力以及免疫力,进而改善亚健康状态。
量化亚健康,用科学数据解读健康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院长、临床免疫与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刘辉教授指出:城市居民健康知识匮乏,尤其是“重治轻防”意识根深蒂固。科学认识亚健康势在必行,而工作压力、过度劳累、紧张应激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及其专项实验室依据多年研究,开发出一套根据血液指标及辅助数据测量亚健康指数的亚健康检测系统,能够根据亚健康专项检验数据对亚健康状态从系统功能,应激能力,健康指数三个维度进行量化,科学合理的评估检验者的亚健康状态综合指数,并根据指数范围给出改善亚健康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打破人们以往对亚健康的模糊认识,达到早发现早着手,防患于未然,降低长期的亚健康状态转发为疾病的可能性。
从根本上来说,亚健康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忽视亚健康的存在,防微杜渐的根据自身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合理的调整,才是应对亚健康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