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2017年3463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评价,2017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保持平稳。其中,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水平较2016年有所提升。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仍未有公司能够进入第I、II级水平。在五要素中,内部环境是上市公司最为薄弱的方面,亟待提升;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呈现出积极的进步;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同样需要不断加强、完善。只有五要素协同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才能取得全面、有效的进步。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在地区和行业方面呈现出一定差异。
陈汉文 林勇峰 鲁威朝
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对于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达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及原银监会、原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了保证该规范的有效实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10年4月26日进一步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三个配套指引,分别从企业自身建立、评价内部控制以及审计师鉴证内部控制进行细化和规范。一个基本规范和三个配套指引的制定发布,标志着我国“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防范科学、体系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建成。
根据五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和财政部、证监会发布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主板上市公司开始分类分批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2010年开始,我们借鉴国内外通用的评估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指数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为政府监管、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以及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参考。今年,我们继续跟踪上市公司,并对其2017年度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提升,推动企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及样本
首先,我们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综合考虑《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文件,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确定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25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158个四级指标的四级指标体系。我国自2012年1月1日起主板上市公司开始分类分批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4年1月,证监会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 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进一步加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规范要求。据此我们已经在2014年第一时间对四级指标进行了修订,并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3-2016)中采用,以期更好地结合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衡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我们对指标的修订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修订后的指标要与修订前的指标具有继承性、可比性;第二,修订后的指标能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更好地衡量内部控制水平。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今年我们沿用了2014年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得到158个四级指标。其次,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对每项指标加权平均即得到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其五个要素(一级指标)得分分别构成内部环境指数、风险评估指数、控制活动指数、信息与沟通指数和内部监督指数。该指数采用百分制,分值在区间[90,100]、[80,90)、[70,80)、[60,70)、[50,60)和[0,50)分别对应 I、 II、 III、 IV、 V和 VI六个内控等级水平。
本研究对2017年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进行评价。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公司上市情况为准,本课题组得到3463家上市公司样本。我们收集了上市公司截至2018年4月30日的公开资料,包括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定期公告、临时公告、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处罚和重大事件等。依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中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网站以及上市公司官方网站。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状况评价
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状况
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较为稳定。如图所示,2015年至2017年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分别为45.98、46.49及46.05分。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来看,内部环境、信息沟通及内部监督指数较2016年略降,而风险评估及控制活动指数则有所增长。尤其是风险评估指数,较2016年增长4.95分,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一步加强了风险评估水平,这不仅是监管层的要求,也是企业为应对错综复杂经济环境而采取的有效手段。
表1反映了内部控制整体质量分布状况。从内部控制指数来看,2017年,内部控制质量处于V级水平及VI级水平的公司仍占绝对比重。内部控制I级水平和II级水平仍未能够实现零的突破,进入III级水平的公司占比略高于2016年。但处于末段VI级水平的公司数量也有所增加。从五要素指数来看,内部环境仍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最为薄弱的环节,2015年至2017年间,超过99%的企业其内部环境指数均处于末端两级。在风险评估方面,上市公司在2017年风险评估水平呈现出积极增长,进入II级至IV级水平的公司比例均有所回升。在控制活动方面,第III级水平的公司占比较2016年有所增加,末端VI级水平的公司数量有所下降,整体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在信息沟通方面,第I级至IV级水平的公司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在内部监督方面,2017年相较于2016年呈现出极端化的走势,进入第I、II、III级水平的公司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末端VI级公司占比也大幅提升,平均而言,内部监督指数水平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相较于2015年仍然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2. 我国各省份内部控制整体状况
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上市公司在各地分布不均衡,且大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如表2所示,从数量分布来看,广东569家、浙江414家、江苏379家,北京308家、上海274家,占据全国前五;而经济欠发达省份的上市公司刚刚进入两位数,如青海12家、宁夏13家、西藏15家。上市公司数量与各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一致。对全国各省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表2),云南、河北和贵州内部控制水平位于前三,而黑龙江、广西和宁夏内部控制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市公司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密切,但内部控制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本年度并未发现明显关联,表明往年内控水平东强西弱的格局正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3.我国各行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