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健康管理市场界定与现状
传统医学一般将机体分为疾病状态和健康状态,并未充分关注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近代医学研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疲乏无力、消化不良、头昏失眠等感受;心理上有时会出现情绪低落、反映迟钝、恐惧不安或焦虑烦燥等情况,此时尚不足以出现临床上日伪的疾病,如果到医院检查,传统方法一般也不会发现异常。但此时机体的基因表达、生理代谢、神经内分泌、氧化和抗氧化平衡及免疫系统已经出现不平衡或紊乱,机体的这种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
通常可以理解为亚健康状态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患者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通俗表述为“到医院检查不出病,自己难受自己知道”的身体或心理状态。
亚健康主要表现于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疼、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粘、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的状态的形成是由于机体受到环境、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刺激后,机体发生的相应代偿反映,以使机体适应的变化过程,也称为应激反映;当这一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或不断加强时,可导致机体正常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生物大分子损伤,称为应激损伤。大量的研究表明,应激反映或应激损伤可导致机体组织学、生理学和生化改变,涉及数以千计的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主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密切相关。当这一状态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长,往往会引起机体某些器官或功能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研究证实,应激或心理防御机制的破坏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和传染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许多疾病与慢性应激的累计性影响有关。
近年来国内外虽已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数以百计的论文相继发表,并建立了一些专门的网站介绍相关知识,但基本上停留在科普宣教、心理咨询和健康调查层面,尚缺乏相应的基础研究和科学的实验室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检验科所提供的常规检测项目多是针对辅助疾病诊断而设计的,因此亚健康人群到医院检查的结果常常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因此对亚健康的程度目前尚难以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
据中国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黄永昌教授介绍,我国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企业管理者的比例甚至已高达85%。
上世纪末上海进行的一项针对6000名五疾病感觉症状者的系统健康检查发现,上海名副其实的健康者不足三成,72.8%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检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脂肪肝患者360人,占接受检查者的17.5%。一项专题调查还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其中步入中年者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也接近了半数。
(二)我国亚健康管理市场分析
卫生部曾对10个城市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同时,卫生部下属机构前“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全国16个省、市进行了健康状况的调查,公布结果表明,北京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是75.3%,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
亚健康与慢性非传染病疾病患病率具有直接关系。卫生部2004年10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表明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而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动态监测分析,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的升高。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约为1.6亿多。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此外糖尿病患病明显增加。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血脂异常患病率也有所提高。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证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
1999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对高血压的调查也发现,35—44岁年龄组人虽然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对高血压病知晓率和治疗率最低的人,也是健康意识最淡漠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