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发展规划,加强监测与评价。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到2020年,力争建成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20个、健康村镇建设示范村镇500个。到2030年,力争建成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30个、健康村镇建设示范村镇1000个。
九、健康产业创新升级行动
(一)优化社会办医格局
大力推进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购置的限制。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序引导和规范包括国有企业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放开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税收、融资扶持政策和投资奖励政策,对非营利性民办健康服务机构给予投资奖励。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疗管理集团。依法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监管。到2020年,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比均达25%以上,到2030年社会办医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
以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高端和新型药用辅料、高端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和新型智能康复系统、健康穿戴装备等为重点,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推动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重点打造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等多个重点医药产业基地,形成协同有序、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快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提高原料药、药物制剂和医疗器械在国际主流市场的占有率。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鼓励数字化医疗产品、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和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三)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
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等服务。引导体检机构、健身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规范发展母婴护理、养生美容等服务市场,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培育服务品牌。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加快发展健康旅游,大力开发集运动休闲、健康疗养、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以“中医治未病、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健康养老”为重点,积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产业。开展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健康文化产业,鼓励开发特色医药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拓展保健品市场。鼓励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机构。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医疗机构、养老社区、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等服务机构,到2020年设立5家以上商业保险机构投资的养老保险社区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
(四)加快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加强体育健身休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促进体育场馆服务业和相关城市服务业的融合渗透,打造一批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加快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产业带,培育一批健身休闲特征明显的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健全健身休闲业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内容创新。加大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供给,培育潜在体育消费市场。
十、“智慧健康”建设行动
(一)健全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
利用智慧健康专网、电子政务网、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加强互联互通和应用集成,构建统一权威的省市县三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在各级各类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立区域性健康数据云存储中心和灾备中心,强化信息安全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可信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保障健康信息安全可靠。到2020年,全员人口信息、卫生与健康资源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知识等五大数据库覆盖全省80%以上人口,2030年实现全覆盖。
(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加强医院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集成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和医院临床、运营数据中心,实现与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对接,支持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交互,开展临床路径和病种等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完善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支持分级诊疗,引导合理就医。统筹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医药综合管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卫生监督、血液管理、卫生应急管理、药品供应保障与使用管理、医疗保障等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考核评价和行业监测,提高监管水平。到2020年,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全面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达到四级以上的超过40家,2030年全面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
(三)推进健康医疗互联网服务
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和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健康服务新型模式。开展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等互联网健康服务。基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开展集预防、治疗、康复等于一体的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推动居家养老、居家护理、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到2020年,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和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覆盖80%以上县(市、区),2030年实现全面覆盖。
(四)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