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就业政策·就业心态·反思(6)

就业政策·就业心态·反思(6)

发布:2018-09-20 06:17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比如“软着落”、“宏观调控”,已经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成份的话,那么,针对中国加入 WTO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防犯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可能会出现的不良状况,通过行政手段调整经济发展模

比如“软着落”、“宏观调控”,已经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成份的话,那么,针对中国加入WTO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防犯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可能会出现的不良状况,通过行政手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相融合的社会范畴,会显得较为主动些,经济发展的预警机制建立起来也会顺畅些。在劳动就业严峻的形势面前,劳动就业预警机制的建立也呼之欲出。

思考:劳动就业的预警机制涉及到人口、适龄劳动人口、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方式、劳动用工数量等集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众领域的大事。劳动力的流动,不管是农村流向城镇,还是小城镇流向中心城市,或是此城市流向彼城市,其基本趋势就是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在发挥功能。不难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大于求之时,可能会出现价格战(且不说国际市场商战的变幻风云,在国内市场上就有屡见不鲜的商品价格波动战,这既存在着供大于求的市场矛盾关系,也不排除经济市场中的商战策略);当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出现变幻之时,这种类似的正向动态或逆向动态,也会呈现出来。

预警机制的建立不是为了吓唬老百姓。2004年9月上旬,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了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白皮书《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新闻发言人还对媒体说:他们正在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减轻“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的压力。消息一经传播,诸多媒体纷纷登载,不同的倾向性意见众说纷纭。而一周后,在不同的场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副部长、部长分别说:国家暂未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的问题。古人说是朝三暮四,现代却是一周变更。这种状况,会使国民们怎样看待政府的政策呢?不能以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政策的检验尺度。这样的现象又何止是这一回,早在两年前,关于非典型肺炎的病因一说,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这些年间,在国人关心的某些领域,由传媒传说了一些事端后,也会由政府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再出现在媒体面前,以正视听地说这是个甲、乙、丙、丁。以上情况都可以说明:一是制度建设层面上的未尽完善;二是政策出台的不准确、不成熟;三是披露信息的手段是否恰当也值得商榷。

4.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大量需求的客观状况,以及工农及城乡的差别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诱惑力、推动力。

据新华社2004年10月1日报道,“山东省推出改革举措,打破户籍管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城乡公民在身份、权利、机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将不复存在。”“农村人口在城镇住登记常住户口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农业部、科技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0年7月20日联合以(劳社部发[2000]15号)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西部地区,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开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试点工作。按照要求,到2003年试点地区完成试点任务,组织试点评估和总结。然而,局部的试点未解全国1.5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渴。2003年1月5日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然而却未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有配套的相关政策出台。须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全国的,不仅仅是管辖城市的、城镇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倘若忽略了最庞大的城市就业后备军——农村剩余劳动力,何言缓解中国的失业状况。

思考: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重大的现实,就是谁来承担就业前劳动力培训这个庞大的任务。如:专业学校培训?——远水救不了近火!又如:招用员工的企业?——临急抱佛脚,顾得了这么多吗?再如:剩余劳动力转移外出的地方政府?——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灵,培训不对口。就业前劳动力培训是块大蛋糕,热衷谗食者不乏其人,自本世纪以来中国的职业培训(含岗位培训)每年都以100亿以上的培训经费开销在递增,只要政策得当,管理到位,劳动力培训这块蛋糕既可以惠及普众,又能做大做强。针对存在着一定的“监护空白”期的、未能与就业衔接的群体,有识之士倡导在“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开展两年的职业技能教育,确保他们在步入成年期就能顺利地走上就业岗位。这是关乎从教育领域到就业领域交叉职能的完善,既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更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保障“后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技能教育的普及。

5.排他性限制何时了?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民被剥夺了自由流动的权利。20世纪80年代,政府鼓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的就地转移。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也从限制农民流动,逐步转向承认流动、接受流动、鼓励流动。2004年9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中披露: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等多种原因造成局部地区民工短缺。

思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实际上也是与陈旧的习惯思维模式的较量过程。细看此《调查报告》的四大原因中,主导是经济迅猛发展(如后两个原因)的结果,应该是值得庆贺的期盼之事,根本不应划入受贬之列。而前两者也是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反映,或许说既是相关政策不到位的反映,也是应该加大改进力度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