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全国精神科医生“缺口”三分之一

全国精神科医生“缺口”三分之一

发布:2018-09-13 06:23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南都数字报

全国精神科医生“缺口”三分之一

春节假期后,一起精神科医生的跳槽事件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在事件背后,也有着一个不争的现实:同儿科医生紧缺一样,目前我国的精神科医生数量同样面临着巨大缺口。随着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在中国逐年增多,人才紧张不仅是医院之间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基本需求至少4万医生

中国有多少精神科医生?南都记者从国家卫计委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共2.77万人。这一数字较往年已有所增加,但缺口巨大。按照需求测算,可能要有4万以上精神科医生才能基本满足最初级需求,如果要达到更高质量的精神卫生服务,4万精神科医生也远不够。

李鑫原是一名基层精神卫生机构的医生。在基层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看到扎根基层可能遇到的瓶颈。李鑫称,基层和大城市精神病院一样人手缺乏,有时候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精神科工作的医生,可能不是在精神科执业注册。

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精神病人,一些地方规定由公安机关将其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并通知家属。但李鑫遭遇的现实情况是,地方公安机关警力不足,120属于院前急救也不管,最后只能由精神病院的医生“出诊”,但精神科医生没法采取强制措施。

更多的情况是,患者病情其实已经好转可以出院,但家人却迟迟不接回家。患者出院万一犯事儿,又会怪罪到医生头上,于是只能长期住院,成了精神病院里的“老赖”。而这样的患者又常伴有拖欠费用的问题。“住院费用没有落实,医院亏钱养病人在医院住着”,李鑫说,有病人想住也住不进来。

这几乎是精神科的“通病”,在一线城市亦如此。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该院长期“超负荷”运行,“压床”现象十分严重,少数病人住院时间已达5年以上。

全国2/3区县无精神科床位

基层缺钱、缺人、缺设备,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李鑫选择了参加精神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等培训之后跳脱基层,到城市大医院继续从事精神科的工作。

但是谁来关照农村和基层的心理健康?

2010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曾对全国精神卫生机构和床位资源进行调查。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对全国范围精神卫生机构的“摸底”。

摸底得出的结果是,中国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省级和地市级,乡村和基层的羸弱十分明显。当时全国2856个区县中只有970个区县有精神科床位,2/3区县精神科床位是“空白区”。近年来的情况也难有根本性改观。

2015年,武汉一个区精神病院院长也曾向媒体诉苦,从2004-2015年,他的医院16名医生未新增一人,人手严重不足。医院本来150张病床,却住了300多名病人。

“我们的医生年薪五六万元,在区里算是中高收入,却11年招不来一名医生,病区扩建遭遇人手不足。”不少医学院毕业生,宁愿去收入少一半的乡镇卫生院,也不愿意进他的这个二级专科医院。

政府补贴决定医生收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

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黄雄表示,近十几年,精神科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社会对精神病有了更多的认知,以前认为只有精神分裂等重症才是精神病,但现在像是抑郁症这类的精神疾病也受到了重视,医生是越来越缺。

“干这一行是有盼头的”,这是李鑫愿意继续坚守精神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理由,但精神科的收入和地位让他很多优秀同行选择转去其他科室。

黄雄表示,精神科医生缺乏有多个原因,一是社会公众对这一学科的不理解,病人有病耻感,医生也相对拥有较少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因此很多医生不愿意从事精神专业的研究。

据李鑫观察,即使是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的男女比例都和大多数科室相反,女比男多。“男医生稍微有发展前途都去别的科室了”。

精神科医生待遇相对其他医生的待遇也略低。黄雄称,在广东省,副高级别的精神科医生大约每个月就是四五千元收入,同级别的一般综合性医院医生每月工资有七八千元。在二三线城市里,精神科医生的收入甚至更低。“精神病的公益成分比较大,因此需要政府投入,政府补贴决定了精神病医生的收入。”

被边缘化的“心理治疗”

除了精神科医生之外,心理治疗师这个群体受到的关注更低。与社会上心理咨询师职责不同,心理治疗师是在医疗机构中工作的医疗技师,和精神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共同构成精神科“治疗联盟”。

2013年5月1日颁布的《精神卫生法》却明确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边界:心 理 咨 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2015年,国家卫计委开放初级心理治疗师考试,允许医学或者心理学毕业生报考。

南都记者从国家卫计委了解到,目前国内有资质的心理治疗师仅5000人。相比美国有30万临床心理师,缺口更是巨大。

在上世纪50年代,心理治疗是精神科几乎唯一的治疗技术,但随着精神药物的发展,心理治疗在精神障碍治疗中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状态。一名精神科医生表示,现在精神科医生的心理治疗占培训比重只有5%了。心理治疗/咨询的任务慢慢交由单独执业或者医院团队里的心理治疗师来进行。

李鑫说,但目前只有特别大的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才配有专职心理治疗师,很多心理治疗也是由辅修过的精神科医生来“兼职”。医疗机构虽然也很需要这样的岗位,但提供的岗位机会不是很多,对技师要求也比较高。

高校心理学系的毕业生去医院工作的却不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一名教授向南都记者透露,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位教育体系里,临床和咨询心理学还只是应用心理学下面的一个方向,连二级学科也不是。

这名教授说,没有医学院,医学体系就不可能建立。心理学学位教育体系也导致心理治疗师职业和专业先天不足。中国有心理学系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没有设置规范的临床和咨询心理学。“这是中国的差距,学科学位设置上没有明确界定和成熟的培养体系”。

李鑫和他的同行对心理治疗很感兴趣,他曾想自己去报名参加行业协会和国外一些机构合作的一个月的短期培训班,提升心理治疗的技能水平,尝试更多治疗技术,但这样的课程价格不菲,只能自己承担。最后,因为请不下假而选择放弃,抽时间自学了解。

“药物和心理治疗是殊途同归”,李鑫说,有的时候严重心理障碍吃药不管用,需要心理治疗辅助才能接受精神科医生更好治疗;有的时候病人症状其实也很轻,反而吃些药就容易好。但中国的情况是“缺一条腿,我们也很想多用心理治疗。”

观察

精神科医生定向培养少

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的只是少数。2010年的摸底显示,中国精神卫生机构中一半以上都是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只占1/3,但其中有一些只设心理门诊,没有住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