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干什么,先干了再说。如果说,若干年来“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确实是存在于一些城市的话,“只要有活干,总比呆在家里强”的思维,如今已经成为了众多青年的共识。因为在许许多多待以就位的工作岗位(不论是干部系列的公开招聘公务员到村委会的干部,还是生产企业、专业公司招聘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都有数十倍、数百倍的应聘者随时等候着竞争上岗。
——图个安逸,知足自乐。在一些经济并非欠发达的地方,在一些生活小日子过得还算比较安稳的家庭,有些青年不求进取,只图安逸,或是开个小店,赚点蝇利;或是搞个公司,做点小生意;更有些青年只是开着摩托车四处载客也能混日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位镇委书记曾对本镇的青年说到,开着摩托车载客就如同当年上海滩的黄包车夫。真可谓入木三分。
——这山望着那山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思维在一些青年的头脑里随时都会发生着变化:20年前,“首选为国营,好孬也要进集体”;10年前,进外企、当白领成为了时髦;而现今,当公务员、捧铁饭碗,还有医生、教师等职业又成为了热门。什么工作最吃香?什么职业最理想?已经成为了多年来的青年就业领域中众说纷纭的一大话题。
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一下企业是怎么想的:
广东省企业调查队2003年初对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汕头、江门等13个市的338家企业随机调查显示,2003-2004年,在拟新增职工的企业中,有37.3%的企业将就业人员是否有“工作经验”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文化程度”以34.9个百分点排在第二位。相比之下,企业对新招职工的户口所在地并没有很高的要求,有62.2%的企业不看重户口所在地。此外,30岁以下的人员仍是各企业争抢的对象,74.4%的被访企业都希望招收这一年龄段的新人(摘自:《新快报》2003年3月27日)。
3.就业者
——学业优势。笔者曾在1997年对面临高考的学子们提出过“如其将来择业,不如现在择学”的观点。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学科、院系的调整,广东33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形势面前显得尤为吃香。正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某些行业、特别是制造业(有的同时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技工的缺口高达十倍以上。深圳市2003年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表明,招硕士生月薪2400-5900元,而招高级钳工的月薪则达到3200-6600元。学业优势并非学历优势,把握学业取向,使其能够成为就业优势,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在谋求职业之时,对完成了学业的青年学子们来说,欢喜、忧愁可能已经是难以自主的事情了。
——区位优势。多年来,从人才流动到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基本趋势依然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渤地区,闽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大中城市,城镇。不论是从农村往此向流动,或是从彼处往此向流动,基本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同时应该客观地看到,青年就业的区位选择在大多缺乏理智的情况下,较多的求业者们的功利性在起作用。有相当多的青年求职者过于注重对地区的选择(也包括对酬薪的追求),导致求职过程中各种困难增加,职业搜寻过程延长,求职费用加大。2004年上半年以来个别地区出现的劳动用工“荒潮”有其内在的原因,东西南北中,盲目去务工,说明的是青年劳动者本身劳动技能的不足,也显示出青年从业者心理的浮燥。
——政策优势。国家在管理和收费、税收、财政贴息等诸多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惠及了作为就业领域弱势群体的众多下岗失业人员、待业的大学生。值得思虑的是:从政策优惠度来思考,现行的优惠政策是否足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从政策优惠取向来思考,是为了帮助、解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还是为了创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政策优惠主体来思考,优惠政策是真正地惠及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者,还是优惠及了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企业、机构?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政策的优惠毕竟还是短期的政府行为,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常发展环境,才能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跳槽现象。青年就业流动的一大特点就是跳槽。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上一辈人的从业一般都是“从一而终”的,非此而被认定为对事业的不忠诚,也非爱岗敬业者。多年来,在调查中接受过访问的广东青年(确切地说应该是在广东就业的青年)认为,跳槽是对人生职业生涯的一种追求,是对自我发展目标的重新设计,是步入新的阶梯的再次启程。如果对比美国人均3次以上的“跳槽率”,现代的青年只能算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经历了一些洗涤和冲击,他们已经没有了父辈的祖荫和蔽护,学会了在市场中寻找自我的定位。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亮。如果说跳槽对青年就业者不利于自我积累、经验积聚的话,那就是青年在寻找自我定位时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