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心理郁闷不可轻视 长期压抑导致11岁小学生自杀

心理郁闷不可轻视 长期压抑导致11岁小学生自杀

发布:2018-06-11 06:25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近日,一名品学兼优的11岁小姑娘选择在海淀区冠城北园小区3号楼结束了自己花儿一般的生命。有知情人士透露,女孩在跳楼前曾经留下一封遗书,遗书的大概内容是,她累了,厌倦了上学,厌倦了生活。 的确,现在的学生经常说过这样的话——今天我郁闷死了! 你

  近日,一名品学兼优的11岁小姑娘选择在海淀区冠城北园小区3号楼结束了自己花儿一般的生命。有知情人士透露,女孩在跳楼前曾经留下一封遗书,遗书的大概内容是,她累了,厌倦了上学,厌倦了生活。

  的确,现在的学生经常说过这样的话——今天我郁闷死了!

  你郁闷吗?你抑郁吗!毫无疑问,“郁闷”这个词早已成为青少年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当自己频繁感受或压抑着这种“郁闷”的时候,抑郁症已经离你很近了。

  心理郁闷,小问题不可轻视

  “短时间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疲劳和心理压力引起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长期、频繁地承受着‘郁闷’,就会有可能演变为‘恶劣心境’或抑郁症,这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甚至是生理状况都会受到伤害。当然,也有些无明显诱因的‘郁闷’,初期可能就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更应引起关注。”郑毅说。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危险。据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

  “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郑毅教授把这一时期称为抑郁症的“关键期”。作为特殊人群的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定型,相对于成年人会更加的活跃,也更易于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与学业的压力,面对挫折他们又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抑郁。

  通常意识上,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指“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减少。但“青少年阶段的抑郁障碍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症状表现”。郑毅教授特别提醒说,典型的就是出现莫名的烦躁、激越,行为上躁动不安,兴趣爱好减少,并常伴随有恐惧、强迫等心理异常的表现。可见,“抑郁症”并不只表现出情绪的压抑和低落,而无故的烦躁、不安、恐惧、厌学和压抑反而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突出表现。还有些人会出现以查不出原因的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的“隐匿性抑郁”。可见,抑郁症的表现还是相当复杂的,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诊治。

  面对着身边无时无刻的竞争,未来方向的迷茫,学业负担的加重,情绪问题和抑郁心理正越来越成为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大障碍。当我们时常说出“郁闷”这个词的时候,是否也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抑郁症,只是精神科感冒?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实际上,抑郁症不难医治,就像发烧、感冒一样可以有效治愈。治疗方法一般是采取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关键是患者要到专科医院主动就医。”郑毅教授解释说,之所以把抑郁症称为“精神科的感冒”,首先抑郁症像躯体疾病一样是有生物学改变的(脑内神经信息传递物质异常)的疾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治疗效果一般都很好,如果就医及时、正确,抑郁症完全可以康复。当然,也正如感冒会反复困扰我们一样,一旦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抑郁障碍也会死灰复燃。

  但是,2005年,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由北京安定医院牵头完成的北京地区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15岁以上人群中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7%,时点患病率为3.31%。这意味着,每3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正经受着抑郁症的困扰,每1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一生中曾经面对这种疾患。然而,统计还显示,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

  对此,郑毅教授认为,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有关。

  消除“病耻感”,别让疾病恶化

  抑郁症是青少年容易患的心理疾病,可悲的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为什么多数父母没有让孩子接受心理评估和治疗呢?是因为抑郁症的隐蔽性很大吗?郑毅教授否定了这种理由。

  “就前面提到的儿童抑郁症状来看,家长包括青少年自己都很容易察觉到,真正阻碍了人们走进心理专科医院的是我们对心理疾病长期存在的一种误解。”郑毅教授解释说,在医学领域这种心理被称作“病耻感”,即更多的人把接受正规心理的心理诊断和治疗当成是一种耻辱,认为只有“疯子”才会进精神病医院看“心病”。正是这种“病耻感”使更多的人在患病初期选择“硬扛”,从而使得心理疾病恶化,甚至导致某些过激的举动。

  郑毅教授指出,目前三种原因导致抑郁症认识不够。一是,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二是,社会歧视和“病耻感”作祟;三是,抑郁症病因学研究还不十分明确。

  郑毅教授对于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很是痛心。“普通人意义上的有‘疯癫’思维和行为的精神病人比率很小,更多的是我们普遍存在却又被很多人忽视的情绪和精神行为异常的疾病。”郑毅教授透露,在欧美国家,更多的人将“看心理医生”当作高质量生活的标准。显然,从认识上根本转变人们对于心理治疗的误解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难题。

  ————专家释惑————

  为何青少年容易得重度抑郁症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抑郁症发病是遗传、素质和躯体因素、神经发育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病史;婴幼儿期不良抚养方式影响神经发育;而突发灾难事件和长期心理压力,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促发原因。

  医学界普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中神经递质紊乱有关,特别是与一种名为5—羟色胺的物质水平降低有关。这是一种与情绪传达相关的物质,如果水平降低可导致情绪低落,作为反面,较高水平的5—羟色胺被证实与另一种心理疾病——躁狂症有关。抑郁和躁狂常常交替出现,医学上称为“双相障碍”。

  “孩子缺少关爱,或者获得的‘不需要的关怀’过多,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郑毅教授认为,现在的儿童物质生活非常优越,但心理需求却没得到真正的满足。由于缺乏必要的群体活动,造成社会规则、道德规范的缺失;同时,负性心理刺激过多。“超前的知识灌输,造成了刻板的不理解的抽象知识消化不良症,长此以往必将形成孩子厌学、烦躁、拒绝、抵触的心理。”

  ————直击临床————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不足300人

  在美国每4个精神专科医生中,就有一个是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医生。而在我国,专门从事儿童精神疾病工作的还不足300人。“我国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如何,目前连一个准确调查数据都没有。”郑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