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一位心理咨询师眼里的三本书

一位心理咨询师眼里的三本书

发布:2018-12-31 06:26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人们都比较重视“有字之书”。宋代黄山谷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当我们身在蜗居,一盏青灯,跨越时空阅读大师的著述,很多时候能唤起我们许多的兴奋,我们在书卷上圈圈点点,恨不得把那些精辟的语句尽收脑底;也正是这些阅读与思考,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得以传承,我们的社会与人类得以进步,这是思考给我们的回馈。

即便是洛阳纸贵的书籍,也只是唤醒我们大脑的某一个角落的某一种思索。这一种思索须付诸于大千世界,才能有更深的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于另一部书:万千世界,无字之书。

当我们读春花含苞时,我们感受“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生命的勃勃生机;读夏日的繁花满树,我们感受到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生命的张扬富足;读秋日的落英缤纷,“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感受到生命短暂珍贵;我们的每一抬头,都能发现日子里给我们的明示与暗喻;我们的每一回眸,都能体察到时光给我们的恩惠与赐予,这是感受给我们的丰润。

有道是,人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思考判断是我们的本能,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与脆弱;无论是思索还是感受,都是外在的一种力量的浸润。这些当然是必须的,不可或缺,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阅读这些外在的“书”,没有经过自我的整合,没有“往内看”心灵阅读,我们最多只是一个搬运工,很多时候,我们依然会迷失在繁复的世界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将要往哪里去。

我们或许就活在别人的评价当中,为了追求外界的认可,丧失了自我的追求;我们或许会拒绝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把所有的不如意当作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我们或许经不住一点点的压力与变故,焦虑烦恼打破了生活的规律作息。在红尘滚滚中,我们疲惫地将生命耗费在自己也不明白的光阴里。看身边有外来务工者,为了几百个平方米所谓别墅,请白发苍苍的老母照顾尚在襁褓的幼儿,为的只是邻里的一声夸赞,为的只是朋友艳羡的一瞥。

或许,我们很少有时间读一读自己的那本“心灵之书”。如果把这三本书的阅读比作一棵大树,有字的书,是树梢,或许过目即忘;无字的书,是树干,依然经受着外界的纷扰;而心灵的书,是树根,是真正对自我的接纳与信任,是深扎在内在的根基,是冰山下面的潜意识。雨打树梢,树枝可能会折,狂风来袭,树干可能会摇,如果根基扎实,即使是地动山摇,树根依然岿然不动。

这正是需要我们去修炼去关注而恰恰被多数人所忽略的部分。

每天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滋养自己,静观呼吸,专注内在,做一点正念的觉察。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在是充盈的,我们的外在是笃定的。我完全接纳独特而充盈的自我,风吹幡动,我自端坐。写到这里,有一首诗,飘过我的脑际,作为本文的结束:我淡淡妆,天然样,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姑娘;我款款地行,从容地走,把定前程,我自有我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