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春季本是最宜人的季节,但也是精神心理疾病高发的季节。春天乍暖还寒,冷热多变,人的情绪如同天气一样频繁波动。特别是江南地区,天气时雨时晴,时冷时热,容易让人心情压抑,心烦意乱。
其实,人的情绪常常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据统计有1/3的人对天气的变化有感觉,比如在阴雨天变得抑郁和倦怠,而晴天的时候感到愉悦和振奋。有人认为季节交替,心情相随,源于人类的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与自然的距离愈来愈远,正常的季节交替、斗转星移,反而会让我们身体产生种种不适,“春季心理烦躁症”便是典型的表现。
所谓“春季心理烦躁症”是季节性情绪失调的一种形式,是季节转换或气候变化等气候因素导致的情绪波动。被“春季心理烦躁症”侵袭后,会出现睡眠不稳、急躁、好冲动,易发脾气,精力涣散,做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即便是平日性格温顺、情绪平稳的人,也会容易激动,没耐心,与他人发生摩擦。在女性,甚至出现月经紊乱,经前期情绪恶劣等表现,严重影响日常情绪、生活及工作状态。
人的情绪波动部分源于身体的生物钟受到干扰。“春季心理烦躁症”与春季里千变万化的气象因素相关。除了春季气压低,人容易感觉压抑外,气温、气压、气流、湿度变化无常,很容易导致生物节律的改变;另外,春季自然界生机勃发,人体代谢旺盛,内分泌系统容易失衡;和煦的春风甚至会产生一种次声波,直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活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激素紊乱:褪黑素分泌下降,单胺类神经递质不平衡等,扰乱人的情绪和睡眠。
“春季心理烦躁症”虽然不算是病,但也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困扰,所以要及时疏导,适当调节,以免发展成情绪病。注意起居规律,减少独处的时间,增加户外活动,适时与亲朋好友踏青赏春,创造整洁、富有生机的居家环境,吃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春季心理烦躁症”的发生。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对环境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病情在春季容易复发和加重。正在服药的患者需规律用药,不要随意减少药物剂量,更不可擅自停药,如果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金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