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皮果皮回哪里?绿地林地是主要方向。由于厨余垃圾含有大量有机质、氮、磷等营养成分,通过发酵处理后可以用于土壤改良,不仅能减少垃圾处置压力,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植物长势,提高植物群落生态效益。与此同时,市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提升,家庭养花越来越多,如果能把厨余垃圾变成养花肥料,显然也是市民乐意看到的结果。需求增长明显。
为此,园科院开展了“有机湿垃圾消纳利用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菜皮果皮经过发酵处理后回到土壤,可以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如皇帝菊等草花生长量增加了0.5-2.5倍,紫薇的叶面积增量1.5倍以上,杨树、栾树、银杏、香樟等植物的胸径增长速度也变快,而且时间越长增量越大,增量最多可达1.8倍。
不过,厨余垃圾“回家”也不是没有难点。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来源复杂,组分变化大,甚至可能具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制约了菜皮果皮的循环利用。所以,园科院技术人员又对厨余垃圾进行了分类研究和检测分析,确定了适合“回家”的菜皮果皮种类,以及它们经有氧发酵处理后的常见重金属指标均在绿地林地允许使用范围内。同时,研究还发现,只要通过合适的发酵工艺,可以克服发酵过程的异味问题,让菜皮果皮放心“回家”。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园科院完善了《生活垃圾好氧处置产品质量要求(试行)》、《生活垃圾好氧处置产品应用技术规程(试行)》两个标准,并从去年12月24日起在行业内开始试行,让上海的菜皮果皮走上了“回家”的道路。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计划让菜皮果皮丰富多彩的回来。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开发系列化产品,给菜皮果皮添加不同的养分,让他们长不同的“个头”、穿不同的“衣服”,最终回到不同的地方充分发挥作用。
案例二
春天更早更艳,秋天再不寂寞
秋高气爽,上海很快将进入一年中叶色最为绚烂的季节。当人们观赏秋叶、秋花的时候,也许不知道,在这五彩斑斓的背后,是园科院自1979年成立以来,三代科研人员的探索成果:选育适合上海城市的观赏性新优植物,让“上海的春天来得更早更艳,上海的秋天再不寂寞”。
上海四季分明,但也曾面临植物品种单一的问题。比如法国梧桐构成的林荫大道被认为是上海的城市景观特征之一,但也面临着数种单一、色彩单一的问题。更何况,这些年樱花雨、荷塘风、落叶景、年宵花等自然景观、花木产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好在市民对“美”的追求早早成为园林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并且推动上海经历了植物选育的三个阶段。其中,从1979年至1994年被称为“百花齐放”时代。当时,科研人员展开了以40多种花卉应用为主的系列科研攻关,旨在让上海的春天来得更早一些。他们潜心致力于花期调控技术的开发,让贴梗海棠、紫玉兰成为年销花,让崇明水仙成为早春第一花事。
在1995年至2010年的“春景秋色”时代,园科究围绕多年生花灌木、宿根植物、园林乔木树种展开引种、栽培、土壤与肥料应用的研究、试验与实践,丰富上海的植物品种。如今,经过筛选改良后在上海扎根的叶色亮丽树种已经超过10种,“夕阳红”红花槭、“十月红”红花槭等品种更是无论孤植、片林还是行道树,火一般亮红叶色都能为寂寥的秋季带来阵阵温暖,上海静安雕塑公园等成为这些新树种的示范基地。上海自主培育的树种也为城市添彩。例如,获得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皇袍”北美鹅掌楸,树形高大、叶色亮丽、叶形奇特,不仅在徐汇、闵行等区县落户安家,还在河北、浙江等省市进行应用示范。目前,上海各大公园、绿地、林地中共推广应用色叶观花乔灌木500万株,其中乔木100万株,灌木400万株,营建出一个个个性分明的“春景秋色”示范点。
从2010年到现在,上海更是处在“华丽转身”的园林时代。园林不再局限于植物种类的丰富和色彩的斑斓,而是更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在此期间,园科院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新优植物资源库,更注重科研成果为市民带去的美的享受。比如,为市民提供一个更长久的春天:在春寒料峭的早春,福建山樱花如云似雾的花海与上海不期而遇;百花尚在睡梦中,市民却可以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多花紫藤廊下,依偎在如梦幻般的紫藤架边……再比如,让城市更加花团锦簇:作为浪漫代名词的玫瑰,受产地所限,此前大多以鲜切花的形式出现在百姓生活中。但经过园科院大胆尝试,选育出40多种在上海适生、耐夏季高温高湿气候的玫瑰走进了公园、绿地,能够在街头露地种植。
案例三“土壤”,提升城市国土质量
谁能想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是一场“土壤攻坚战”后的结果。园科院的“当代黄帝内经”围绕城市土壤生态功能提升,通过学习国外土地开发先进理念和高标准要求,在这里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园林绿化土壤标准体系,为上海乃至全国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典范。
园科院的科研人员介绍说,千万别以为一片土地上花草葱茏就说明这里的环境好。传统绿化往往重视地上部分园林植物的投入,却忽视土壤这一园林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知道,我国绿化土壤普遍存在养分贫瘠、结构板结、质地粘重、通气孔隙度差等缺陷,容易导致许多植物出现生长不良,矮化、黄化、无花、无果、落叶、早衰、病虫害甚至死亡的结果。此外,由于绿地土壤入渗率低,会造成绿地不但起不到排水作用,还容易积水直接影响植物生长等问题。所以,在进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时,土壤成为园科院和相关施工方关注的焦点,先夯实土壤基础,再进行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园科院打破传统土地开发和土壤质量管理模式,在国内首次建立绿化土壤标准体系,将国外先进理念和标准技术的关键指标纳入我国原先制定的各类标准中,进一步完善原有绿化种植土等相关标准。最终,在国内首次构建成从表土保护-绿化种植土-土壤改良材料的标准体系,主持制定各级有关绿化土壤标准8项,基本建立与我国城镇开发和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相适宜的土壤保育和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标准群。这一标准群贯穿了从开发地土壤保护到绿化种植土壤质量控制再到有机废弃物土地利用提升土壤质量的全过程,一脉相承,相互依托和促进。园科院还引进消化国外检测标准,确立适宜我国园林绿化应用的检测方法;细化标准实施的具体步骤,确保标准的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