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性 > 精子异常 > >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为卓越而“破茧”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为卓越而“破茧”

发布:2019-05-31 06:19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为卓越而“破茧” 实验楼 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供图 ■特约撰稿 花梨舒 这段时间,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喜讯不断:4月26日,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环形RNA在天然免疫中重要功能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为卓越而“破茧”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为卓越而“破茧”


实验楼

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供图

■特约撰稿 花梨舒

这段时间,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喜讯不断:4月26日,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环形RNA在天然免疫中重要功能的研究刚在《细胞》杂志上发表,5月2日,徐国良研究组关于全新DNA修饰的论文又登上了《自然》杂志;另有一篇重要论文也已被《自然》接收。

自2015年7月开始筹建,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每年发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以上论文,从过去33篇左右跃升到50篇。伴随基础研究成果的大幅上升,研究组与临床、健康产业等实际应用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国际大科学计划 “基因组标签计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细胞科学与应用设施”也已在前期策划推进中。

在本世纪初,为了将生命领域科研力量“紧握成拳”,向世界生命科学前沿出击,中国科学院在沪的8个研究所撤销法人编制,整合成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如同一个巨大的春茧,其中所孕育的科研力量,再次到达了喷薄而出的临界点。

乘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分类改革的春风,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围绕“细胞命运”这一分子细胞科学研究的核心,整合全国相关的优势科研力量,搭建起新的科研平台,建设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我们要瞄准世界生命科学前沿,瞄准国家人口与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卓越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说,“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的目标就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用十年时间初具国际领跑者的地位。”

破茧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既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又是一个相对柔性的科研联盟。”作为卓越中心首位主任,李林院士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个卓越中心的与众不同之处。

本世纪初,生命科学、合成化学与信息科学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发展,作为中国生命科学一方重镇的上海,急需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将国内科研力量与世界最新科技进展相结合。为此,中科院在沪的8家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撤销法人,整合组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生科院),同时根据生命科学前沿、国家人口与健康的战略需求,建立若干新的研究机构。

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并成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生化与细胞所)。“这一合并方案符合当时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李林说,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建立国际一流水准的实验室、发展先进的实验技术平台……在合并之后的十几年中,该研究所在分子细胞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到2013年前后,曾经促进学科融合发展的上海生科院,逐渐成为各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束缚——由于隶属于同一法人单位,明明不同领域的专家,却不得不在项目评审中相互回避;获取科研经费、人才资助时,优秀人才不得不在内部先“打擂台”。

这股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开始寻找“破茧而出”的机会,以求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时,科学家的弓已经拉满:又要申请科研经费,又要做科研,又要做管理……能否有一种机制,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挑战世界前沿的重大突破上?”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主任,时任上海生科院副院长、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刘小龙说。

2014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率先”的要求,中国科学院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聚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潜能。

“分子细胞科学领域应该申请建设卓越中心!”刘小龙当年被选为生化与细胞所新一任所长。新的所领导班子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申请卓越中心。

或许是这个想法早就在科研人员心中盘桓,因此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建设方案就递交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案头:面向国家人口健康重大需求,聚焦“细胞命运决定与分子调控”这一生命科学前沿重大问题,通过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力争在阐释细胞生命本质及活动规律方面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努力开辟分子细胞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引领分子细胞科学的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中心和创新人才高地。

“这个方案为卓越中心设计了‘五横四纵’的科研格局。”李林如此解读——

横向以学科特点为坐标,部署细胞活动与结构及其调控、信号转导及其网络调控、基因组稳定性与表观遗传调控、RNA转录加工与功能调控四个研究方向,以及一个技术方向——前沿新概念理论与新技术方法。

纵向则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抓手,聚焦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免疫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等问题,与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基础与调控”相匹配。

“这样,就可以让各种科研资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促进学术思想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交叉,这也是建立卓越中心的意义所在。”李林说。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具有双重意义,一个是体,一个是魂。”李林说,“体”指的是获得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实体,而“魂”则指它要在本学科领域中建设科学高地,依托“体”,发挥中科院整体优势,形成具有国际引领地位的科研团队。

2015年,中心第一批遴选科研骨干时,吸引了中科院近百个科研团队前来申报。经过由海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严格选拔,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仅有约一半的研究组进入卓越中心,而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其他单元、上海药物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12个单位的约30个科研团队,也加入了卓越中心。

筑巢

2015年7月23日,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中心正式启动筹建。

2017年12月22日,中心通过筹建期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这两个重要的日期,深深印在刘小龙的脑海中。为了给卓越中心设计一套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管理体制,研究所领导与科学家多次座谈、不断探讨,也向全球顶尖科学家、顶尖实验室请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