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人都出现了睡眠障碍的问题,也就是失眠,尤其生活在都市中的白领们更是如此。但是睡眠障碍对于我们人体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有导致慢性病的上身。那么失眠是怎么引起的呢?应该怎么治疗呢?预防措施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发现,睡觉时打鼾或呼吸会暂停的年长者,一般都有高血糖的问题;他们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也比常人几乎高出一倍。
这项研究报告的主要研究员专家说:“最新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患有睡眠障碍症的比例要比常人来得高。”
美国的资料显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睡觉时呼吸会暂停数秒钟到数分钟。有的患者睡觉一小时呼吸中止症状甚至出现30次之多。
多数患者是因为睡觉时呼吸道被堵住或塌陷而暂停呼吸。患者如不接受治疗,罹患高血压、心脏病、中风与其他疾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研究者从1989年到1993年对美国各地的5888名年长者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在参与研究前都没患上二型糖尿病。
到了1999年,研究员每隔六个月就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调查,除了记录他们的睡眠问题,也测量他们的血糖。结果发现,出现打鼾、睡眠障碍或白天嗜睡的年长者,一般有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他们也明显有较多“胰島素抗阻”(Insulin Resistance)的现象,这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有睡眠障碍问题的年长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常人高出近一倍;有打鼾问题的年长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则比常人高27%。有白天嗜睡问题的年长者,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比常人高出大约50%。
研究员得出的结论是,睡觉时出现越多呼吸困难症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不过,有睡眠障碍问题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不一定会增加。
没有参与此次研究的芝加哥大学睡眠与新陈代谢问题专家考特告诉路透社:“这项研究显示,改善年长者的睡眠质量,或许能够减低他们换上糖尿病的风险,或是有助已经患上糖尿病的年长者减轻病情。”
考特强调,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到了晚年,良好的睡眠与均衡的营养和运动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睡眠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主要的“睡眠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前区,即视交叉上核,该区病变除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外,还可导致体温及进食活动的改变。
(二)发病机制
医学上对睡眠的探讨,始于寻找“睡眠中枢”,位于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的病变能够产生持久的昏睡,但非生理性睡眠,亦不能解释醒-睡周期。当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至少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
牵涉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γ-氨基丁酸、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类如S因子、δ睡眠导致肽(DSIP)等。
例如,视交叉上核及其相关联的视网膜-下丘脑束,具有自身节律性活动功能,在动物中为醒-睡周期的起步点,在人类可能为复杂的起步机构的一部分。又如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破坏脑桥的缝际核可以抑制REM的发生,同时破坏中脑的缝际核则SWS消失;蓝斑和蓝斑下区含有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在觉醒和REM中放电频率增加,而SWS中则减少。破坏蓝斑和蓝斑下区也可使REM消失。神经肽中S因子和DSIP已可浓缩成药剂,注射后能产生SWS。
临床表现
睡眠过多
如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这种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睡眠过少
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睡眠障碍可由外界环境因素(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嘈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或心理因素(焦虑﹑恐惧﹑过度思念或兴奋)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睡眠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