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慢病管理需走“群众路线”

慢病管理需走“群众路线”

发布:2016-02-01 09:49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慢病管理需走“群众路线”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荆文娜

    “在影响全球经济的因素中,慢病的经济风险和经济负担已高达1万亿美元。”“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已占总死亡率的85%。”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慢病防控学术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坦言,慢病防控非常重要,“我国面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防与治的裂痕日益加深,弊病日益凸显。”应将慢性病作为医改的抓手,让慢病管理走“群众路线”。

慢病管理实施有难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病内科主任汪涛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慢性病治疗费占据医疗保健支出约80%左右的份额,且慢性病是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已占我国总死亡率的85%。此外,慢性病使患者生存期缩短,生活质量下降,是造成患者失能、失智的主要原因,还会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致残。因此汪涛认为,医改的抓手应是慢性病。
    在汪涛看来,慢性病管理之所以难,与很多因素有关:“从人员上讲,慢性病的照护模式完全不同于急性病。”目前的医护人员都是在急性病照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医院场所设置看,越来越细的分科不利于慢性病的照护。从医保资金来说,适合急性病照护模式的报销制度并不适合慢性病。整体而言,医患各方都处于被动等待的医疗“文化”中。汪涛表示,“慢病管理从政策层面讲,国家是鼓励的”,然而,做好慢病管理需要整个体系的改变。医院体系仍是急性病诊疗体系、不合理的支付制度“诱导”人们加大了医疗的花费等因素都是制约慢病管理落地的因素。
    此外,慢性病管理包括健康管理,而目前健康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健康管理中很多“人”的因素,医护人员不熟悉甚至不屑一顾。另外,慢性病管理的核心是疾病管理,而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远复杂于急性病,同时,影响疗效的因素也远复杂于急性病。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效的治疗”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治疗”,很多时候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经常发现“摁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例如,一位56岁患有Ⅱ型糖尿病15年的女性患者,反复心衰,血糖控制差,伴有高度浮肿、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症状,每天服用20多种药物。一年后接受透析治疗,两年后死于药物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失”。

慢病防控必须打“人民战争”

    慢病管理迫在眉睫,汪涛认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很多,宏观来讲,主要有社会因素、媒体因素、环境因素等。而慢病管理,是不断改变人的行为、医疗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行为的过程。因此,要想“规范”一个人的健康行为和医疗行为,对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只有“知行合一”,用知识指导行动,才能获得“规范”的行为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尽管教育是如此必要,但却又是如此的无效。”汪涛说。
    缘何无效?汪涛表示,全球的慢病管理都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认知范围内所谓的慢性病管理,是指对患有慢性病患者实施多学科、多领域、协调的、连续的照护,是以高性价比的方式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使其可正常生活。而现有的卫生照护体系属急性病诊疗体系——即病人到医院就诊,医生对症下药。这不是适合慢性病的照护模式,慢性病需要的照护模式是低成本、高效益、各方主动的照护模式。也就是在发生多次门诊时需提供连续的、可协调的照护。
    鉴于我国现有的医疗体系,这需要较高的医疗成本。“如能使有限的医疗资源被合理利用,医疗成本将会减少,这对患者和医生都是非常有利的。”汪涛说,例如,患者出现慢性病合并症后,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后,应安排责任护士随访。这样不但有利于逐步建立责任制照护体系,还能逐步培养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体系建立以后,可以将一些久病成医的患者转化为慢性病志愿者,将这些志愿者良好的自我管理经验传递给其他慢性病患者。长此以往也可成立患者间的互助组织,并形成责任人制。“责任人可以是有经验的患者也可是相关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汪涛说。
    对此,胡大一也表示,慢病管理应是主动服务的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慢病的根本出路是群防群治,就是要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慢病防控必须打人民战争。”胡大一形象地说,首先要创新地建立主动提供健康培训和慢病管理、服务管理的关爱团队——即互动组织,这不等同于医院、医疗体系,关爱团队提供的是管理服务——关爱软实力,是督促慢性病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理念的改变,是通过临床医生、护师作为团队的核心,带动转岗护士、运动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社工、志愿者,以及患者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督促病人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家属与病人共同努力,由此培养出一个健康的、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家庭。
    胡大一由此提出慢病自我管理的三落实:落实意识和责任,落实知识和技能,落实实践和实效。随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形成良好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才是治愈慢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