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看病都往城里跑这“

看病都往城里跑这“

发布:2016-02-01 10:36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看病都往城里跑这病咋治?听听政协委员回答 河南,郑州,新华网,新华网河南频道,看病都往城里跑这病咋治?听听政协委员回答

核心提示|“两会”召开之际,大河报客户端发起“为一亿知己代笔”、给代表委员写信的活动,其中一封信将焦点对准了“看病”问题:医改多年,优质医疗资源仍“顽固”集中在城里大医院。昨日现场,医院“分级诊疗”等话题成为省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63%”与“120%”的对比,让乡镇卫生院、城里大医院床位使用率呈现“冰火两重天”。不少委员以提案的方式,给予本报的这封信以最有效、最有力度的回应。

信件节选|“问病”,我们“替一亿知己代笔”

在“两会”召开前期,记者“替一亿知己代笔”,向代表委员们“问病”。

首先,记者与代表委员们分享了一个真实采访故事,在对一名省级医院主任医师做体验式采访时,被排队排到“崩溃”的患者和家属们误会成插队看病的“特权者”,坚决不让进门,遭遇各种推搡,幸亏解释还算及时和恭敬,否则极可能被“群殴”。

“我们早上5点从县里赶过来,排队排了3个小时,情绪有点失控,对不起!”看完了病,患者家属跟记者道歉。

一句简单“道歉”,背后折射出诸多问题。记者了解到,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关注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不少乡镇、村落建起了漂亮的卫生所、卫生室;2009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以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的医改,医改多年,但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优秀医生的困境依然无法“根治”,财政耗资建设的“标准化卫生室”甚至出现空有“壳子”没有医生的“怪象”,优质医疗资源依然“顽固”地集中在大医院。

我们想替一亿河南人问问,能否有一天,当我们陪同年迈的父母去看病时,是否可以不再需要凌晨四五点起床,转三四趟车往大医院跑?可以不再为了排队3小时而焦躁愤恨?

现状|基层医院有房没“人”病床使用率仅为大医院一半

“分级诊疗”为啥会被热议?说白了,“分级诊疗”就是小病去小医院,大病去大医院,“分级诊疗”做到位了,“看病难”仨字或将不再频繁出现在“两会”现场。

24日上午,农林、卫生界别联组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副主委、省卫计委副主任黄红霞摆出一组数字,也印证了“信”中反映的问题:12年间(2003-2015),在基层卫生机构住院的人数在“新农合”总人数中的占比由近60%降低至31%,乡镇卫生院的床位使用率大约只有63%,但城里大医院却高达120%。

分析|医疗人才“倒流”基层优秀医生也爱“往上走”

大医院可以给千万患者看病开药,但其本身的“臃肿病”病根在哪里?优质医疗资源“顽固”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举步维艰”的根源是啥?省政协委员、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赵俊祥分享了他的看法。

“大家都在提‘分级诊疗’,但目前绝大多数老百姓估计还不太清楚分级诊疗的意义,‘有病上大医院’的传统观念,还是比较根深蒂固。”赵俊祥说。

另一位省政协委员表示,大医院本身也是“痛并快乐着”:一方面是各种病床不够用,人满为患,医生护士累得心力交瘁,但另一方面为了创收,有些省级医院也是“蛮拼”的,直接跨过市级医院,将合作的“触角”伸到县级,甚至更加基层的医疗机构,这样导致县乡患者全部拥到大医院。

赵俊祥还分析,近些年,大医院“大规模”扩张,某种角度看,并不能绝对缓解“看病难”,反而会导致医疗人才“倒流”。“大医院扩张,就需要人,不少县区医院人才被吸引到大医院。”

建议|针对“信”中问题委员们开出“药方”

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各级卫生部门已作诸多努力,这些年,成立医疗联合体、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实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打造“互联网+”医疗的科技“航母”等,但某些业内人士在看完记者写给委员的信后,“遗憾”留言:“谢谢你们关注医疗这个话题,所提及的问题正是目前医改急需重视的问题,但文中所说的几个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如此看来,“药方”不是没有,而是“后续治疗”落实不“扎实”。如何助推好政策切实落到实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从“根”上打破现有的医疗弊端?

政府统筹,用“综合杠杆”助推分级诊疗

省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广芝介绍说,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其核心内容就是十六个字,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在刘广芝看来,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首先应由省政府主导建立纵向的“医联体”,并在这个体系中,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确定各自诊疗疾病的目录及转诊标准,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联通。

“之所以说要省政府主导,是因为‘医联体’的构建不是哪家医院能做成的事儿,也不是省卫计委一家能解决的事儿,需要省政府统筹安排,并在‘医联体’内重新构建医保、财政补贴、物价调配等方面的规则,建立一个‘综合杠杆’去撬动。”刘广芝举例说,目前,转诊病人每经过一次转诊就要经历“出院、住院、交医保起付金”这一系列“规定动作”,这些体制上的不畅通,也成为“分级诊疗”的障碍。

“为了落实‘分级诊疗’,很多大医院和基层医院都建立了‘协作医院’,但很多只是‘挂个牌’。”刘广芝说,“医联体”应成为一种紧密的组织,龙头医院在其中要真正让优秀医生下沉,不仅要对转上来的病人负责,还需要承担起为基层医院培训人才、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工作。

发动财政,给基层医生“谋”更多“福利”

要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基层医疗机构要起到第一层“防护网”的作用。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使其创收不易,医生难“养活”。

“基层医疗机构比大医院更需要国家的事业编制、财政补助。”赵俊祥说,财政拨钱把基层的好医生“养”起来,他们的职责不是“挣钱”,而是普及医疗教育,治“未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好医疗常识普及,可以防控高血压、糖尿病等很多慢病。”

“大牌”医生“走穴”,尚需更多助力

一方面“留得住”,一方面要“引进来”。《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就是一个鼓励优秀医生走向基层的政策,但很多医院却表示,实施起来并不乐观。

“省级医院医生,只在同城‘多点执业’,对基层老百姓来说,意义不大。”赵俊祥认为,“让省里的医生只能到地市级或者县级多点执业,这还需要更多助力。”

全面实施“门诊统筹”,医院门诊多多“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