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深化“医工协同”,推动医药产品升级。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医药工业,建立一套产学研用互促互进的推进机制,形成创新战略联盟。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科研机构、企业要面向临床需求,提出科研攻关问题,发挥产品集成创新主体作用,提高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生产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医疗设备,赢得市场。“十三五”时期,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三是深化“医教协同”,加强医务人员培养。会同教育部门完善院校医学教育体系,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建设一支总量适宜、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医务人员队伍。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大批同质化的合格临床医师。通过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快培养全科、儿科、精神科等薄弱专科和紧缺医疗卫生人才。要继续加大医教协同培养人才力度,力争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有大幅度提高。
第五,落实健康产业政策,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发展健康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要着力培育和发展五大健康产业。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对接老年人口医疗养老服务巨大需求,鼓励开办老年病医院和康复、长期护理等机构,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完善健康医疗旅游标准、规范,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推进远程医疗、健康医疗智能设备、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发展应用,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办医。放宽市场准入、医疗人才流动、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兴办个体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和血液净化机构。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
三、强化实施保障,确保健康中国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涉及到50多个部门职责,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健康中国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必须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韧劲奋力推动。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把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建立健康中国建设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探索将辖区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强化激励和问责。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卫生与健康工作事权划分,健全稳定可持续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确保基本医保补贴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对公立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到位。创新资金筹措方式,探索通过政策性金融等方式提供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中国建设,使投入结构与健康需求相适应。
三要深化国际合作。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主动参与健康领域国际标准、规范、协议的研究与制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健康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加强互学互鉴,积极推进健康领域人文交流和援外活动,特别是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同沿线国家合作,发挥卫生与健康服务外交大局的重要作用。
四要完善法制保障。健全卫生与健康法律规范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法制建设,先后审议通过了12部卫生计生相关法律,近年继续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的基础性法律立法工作,争取对卫生与健康事业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问题做出法律规定,以法律形式把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确定下来,必将有力引领和推动事业改革发展,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是政府部门体察民情、汇集民智的重要纽带,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抓手。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就做好卫生计生工作,提出了很多高水平的议案、建议。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办理,既重答复,更重落实,很多建议已经转化为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和改进了工作。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攻坚克难,扎实奋斗,为维护人民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主讲人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