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建设健康环境。实施健康城市和村镇建设行动,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大气、水、土壤、工业污染源等治理,强化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矿山生产等公共安全管理。针对雾霾等热点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从2013年开始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设立126个监测点,覆盖全国各省份60个城市,普及公众自我防护知识,最大限度减轻空气污染对群众健康的影响。同时,研究建立健康影响评估评价制度,系统评估重大政策、规划和工程项目等对健康的影响,采取措施守住健康“红线”。
三是优化健康服务。实施重大疾病防控行动,因病施策,各个击破,不断降低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等传统传染病疫情,筑牢抵御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火墙”。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目前国家免费接种疫苗已扩大至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要继续完善预防接种政策,加快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要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加强综合防控,强化早诊早治,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实施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行动。推动医养结合,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和护理站,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家庭医生优先开展老年人签约服务。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去年,我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组织80多万人开展入户调查,重点核查发病率高、费用高、影响生产生活能力的93个病种,确认全国还有因病致贫返贫家庭553万户,共涉及734万人。我们按照“一户一扶、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的思路,通过“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把扶贫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我们已经制定了儿童急性白血病等9种大病救治方案,采取“四定两加强”措施(定临床路径、定救治医院、定单病种费用、定报销和救助比例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责任落实),先行在8个省份开展集中分类救治,收效很好,今年要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同时,进一步制定完善阻断因病返贫的保障政策。针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增加,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的新形势,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整合妇幼健康服务资源,增加产科、儿科等服务供给,保障母婴安全。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1846万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在2015年基础上稳中有降。
第二,落实深化医改任务,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深化改革要培基固本、立柱架梁。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等各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重大阶段性成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建机制为重点,加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在基础性、关联性、标志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随着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快速释放,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持续增长,一些大医院人满为患,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闲置,既影响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佳效益,也影响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实行分级诊疗,是提升整体服务效率,保障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治本之策,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特征。要重点从“体系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推进:
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优化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国家层面,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设立国家(专科)医学中心,集中最优秀专业技术和人才,发挥行业领军和指导作用,争取在国际领域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省级层面,推动每个省份至少建立1所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发挥高水平诊疗和辐射基层作用。县级层面,注重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的“龙头”作用,通过城市大医院对口帮扶,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等形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社区层面,以农村和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到2030年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使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找准在服务链条上的位置,发挥各自优势,提供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服务。
制度建设方面,要以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着力点,围绕“大医院愿意放”、“基层愿意接、接得住”、“老百姓愿意去”三个环节,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抓好医疗联合体建设。在城市,主要推广管理紧密型医联体。以三级医院为核心,吸纳城区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加,实行人、财、物相对统一管理。在县域,主要推广以支付方式改革为纽带的医疗共同体,提供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跨省域,组建以高水平专科医院为龙头的专科联盟。在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抓好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通过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医保支付、价格调控、便民惠民等措施,做实做细服务包,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服务,让群众乐于接受签约服务,让基层医务人员乐于提供签约服务。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到2020年,力争逐步将签约服务向全人群拓展。
——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解决群众看大病、解难症的关键。当前公立医院在运行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和医院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一是简政放权。厘清政府办医职责,核心是下放权力,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规划、管评价上来,减少对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直接管理。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二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今年,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要确保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实现新旧运行机制平稳转换。转换补偿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以及取消药品加成后的政府分担部分,逐步偿还和化解公立医院长期债务,使公立医院轻装上阵。转换医疗服务价格运行机制,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适当降低大型检查项目等价格,适当提高技术劳务价格。同时,做好价格调整与医保制度的衔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三是开展薪酬制度改革。从试点起步,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四是不断改善服务,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强化医德医风和行业自律,严格执行行业“九不准”规定。继续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实施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日间手术等便民惠民措施,千方百计提升群众就医感受。要练好“内功”,总结推广北京协和医院等经验,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评机制,向管理要效益。质量和安全是医院发展的根本,越是抓改革,越是要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开展医院内感染专项整顿,梳理解决隐患,确保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