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通讯员 刘靖雯 宋易倩)新冠肺炎疫情对大众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抑郁的有27.9%、焦虑有31.6%、失眠有29.2%、急性应激症状有24.4%。”在2020年华南地区精神心理专科联盟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带来了一项通过疫情期间对5万余名居民的线上调查研究结果,提示疫情期间大众精神问题突出。
“心理健康不只是民众既往认为的重型管理和治疗,而是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精神心理学的服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宁玉萍指出,疫情更凸显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服务网格化是有效的服务和筛查手段。
后疫情时期需加强精卫体系建设
疫情期间,居民的精神问题凸显,而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为突出。新冠肺炎患者不仅遭受着躯体痛苦,同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对死亡的恐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75%、71%、68%和71%;医务工作者精神问题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非医务人员,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后疫情时期,需要加强对精神卫生资源、机构、人员的政策倾斜和投入,加强对公众健康教育的普及,同时增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的数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党委书记宁玉萍教授向记者表示,并在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病程下大力气管理。预防指的是尽量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服务网格化是有效的服务和筛查手段。她强调,应从小学做起,乃至于中学、大学和社区;治疗方面是将专科医院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管理,温馨之余也让医护服务更为高效;康复则是关注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让患者回到社区后,不仅有自理能力,更要能够工作学习,为社会作出贡献。
6月19-20日,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承办的2020年华南地区精神心理专科联盟高峰论坛邀请了省内外精神专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将会围绕后疫情时期精神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广东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及精神心理专科联盟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讨论,并成立心身睡眠、成瘾医学、精神病性障碍管理分联盟。
于2017年成立的华南地区精神心理专科联盟不断整合华南地区及周边区域的精神卫生优势资源,发挥三甲公立医院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达63家,包含广东、广西、云南、海南、湖南等5个省份,医联体实现了医疗的可及性,并努力使联盟内各区域医疗服务得到同质化,在此次疫情期间应对公众和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了积极应对。
高三考生可随时寻求心理援助
考前掉发严重、未来规划与父母期许产生分歧而有厌学情绪、被同学诋毁孤立、担心考不好影响自己的将来、跟不上尖子生的步伐而焦虑……
高考在即,经历了疫情“宅家”上网课的学子们心理健康问题不得忽视。“近30%的儿童青少年再疫情期间出现了焦虑失眠等症状。”宁玉萍教授表示,今年高三学子面临的压力更大,据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数据显示,近三个月来有高考学子的相关心理咨询达40例。
“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多数来自高考能否正常发挥甚至高水平发挥的期望和对可能的失败的恐慌,因此导致失眠、焦虑、效率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等,我们医院对这类孩子随时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减压。”宁玉萍教授指出,医院医生应邀线上做专场的减压和辅导,对教师也进行心理方面知识的培训。据了解,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社区精神科主任周亮教授线上录制的《心理危机干预与现场实施》,广州市所有的大中小学教师均观看学习。
此外,宁玉萍教授提醒,高三考生达到抑郁、焦虑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放松治疗和药物治疗,缓解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