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1996—2015,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变迁(2)

1996—2015,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变迁(2)

发布:2018-12-18 06:16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2.普遍的焦虑和压力。 在表达心态与情绪的流行语中,有关压力、伤感、矛盾、窘态等灰色情绪的词语出现频率高、流行范围广。从“鸭梨”“杯具”到“伤不起”,再到“悲催”“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时间都去哪了”

  2.普遍的焦虑和压力。在表达心态与情绪的流行语中,有关压力、伤感、矛盾、窘态等灰色情绪的词语出现频率高、流行范围广。从“鸭梨”“杯具”到“伤不起”,再到“悲催”“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时间都去哪了”,表达了网民感受到压力、又不愿被压力所迫的焦虑、自嘲和感慨。而“心塞”“累觉不爱”“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则更传递出一种压抑、疲惫的无力感。

  3.轻松戏谑、娱乐自嘲。突出表现在网络“萌语系”文化现象:有的是模仿童语,如“萌萌哒”“有木有”“肿么了”;有的是方言谐音,如“赶脚(感觉)”“蓝盆友(男朋友)”“涨姿势”(涨知识)“捉急(着急)”“内牛满面(泪流满面)”;有的是象形表达,如“囧”(八字眉状,表示无奈、尴尬),“Orz”(跪拜状,意为“服了”);有的是英语谐音的模仿恶搞,如“闹太套”(not at all),“狗带”(go die)。即便是表达悲惨、贫穷、伤感、担忧等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也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如将悲剧说成“怀具”,将难以掌控称为“hold不住”,称呼无车无房无女友的男青年为“低碳哥”,称严重的雾霾为“十面霾伏”等等,包含着“苦中作乐”“泪中苦笑”的味道。即使是批评和攻击,也多用“坑爹”“奇葩”“也是醉了”“不能放弃治疗”“我能说脏话吗?”等曲笔反讽而不是直接地板起面孔训人。不少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勇于自嘲的姿态。如“槑”“土豪,我们做朋友吧”,都有一定的“呆萌”精神,而被一些舆论批判为“自贱文化”的“屌丝”“剁手党”“臣妾做不到”“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等等,其实是先把自己放在较低位置、进而取得一种从容的自嘲姿态,本身也是对“自视过高”“过分自我标榜”的一种反讽。而“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元芳,你怎么看”“待我长发及腰,……可好?”“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主要看气质”等各类“造句运动”,则是网民借助流行语参与的一种集体狂欢。

  4.事不关己,超然洒脱。最具代表性的是“神马都是浮云”“浮云”,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位居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首,并且流行至今。此外,2008年广州电视台在街头随机采访一位男市民:“请问你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 ”该市民从容回答:“关我屁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 ”“打酱油”自此迅速流行,表达出“过客”“与己无关”的态度。而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排行榜中,“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进入前十,表达出不少网民自恋自嘲、与世无争的态度。

  5.积极向上,追求正能量。“给力”“赞”“点赞”“正能量”“最美xx”“光盘行动”“hold住”“中国好××”“航母style”等的长期流行,显示了不少网民追求积极情绪的心态。

1996-2015,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变迁

  对近20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内容进行梳理,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大致脉络,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1.1996-2005:以网络“方言”为主,“网络群居”特征初显。包括“GG”、“MM”、“7456”等词汇缩写,以及“顶”、“沙发”、“潜水”、“恐龙”等特殊称谓。此外还有1997年后借互联网走红的电影《大话西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靠”“I服了You”等。无论是群体内部的网络“方言”,还是对传统文艺作品的网络化挖掘,都显示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独特“文化圈”和“生存部落”的特征初显。

  2.2005-2007:文艺作品大量催生网络流行语,社会文化强势渗入网络文化。与电影有关的有“做人要厚道”(《手机》),“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无间道》),“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天下无贼》)”,“你侮辱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素质、注意你的素质”“顶你个肺”(《疯狂的石头》)。与电视节目有关的有“额滴神啊”(电视剧《武林外传》),“海选”“玉米”(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农妇、山泉、有点田”(农夫山泉广告),“你不是一个人……”(世界杯黄健翔激情解说)。与书籍有关的有“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等。而央视春晚舞台上赵本山、范伟等表演的小品,更是几乎年年催生网络流行语,如“忽悠”“伤自尊”“太有才了”“不差钱”“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其跨度超过2005-2008年。这一时期网络文化进入快速成长期,大量从传统媒体、社会文化产品中汲取元素,再筛选、加工、传播,成为自己的特色文化符号。

  3.2008-2010:社会热点类流行语暴增,网民自创词句明显增多。正如有学者所说的,网络流行语经历了“从文字游戏到个个有故事的发展过程”,2008年开始特别明显。如“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欺世马(70码)”“范跑跑”“被自杀”“西毕生”“楼脆脆”“小白菜”“开胸验肺”“跨省抓捕”“我爸是李刚”“3Q”“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豆你玩”“姜你军”等。互联网反映和影响舆情热点的时政功能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究其原因,或与社会矛盾多发、网民参与意愿增强、微博等社交媒体活跃等有关。同时,自2008年开始,网民自创词明显增多,其中既有老字词被赋予新含义,如“囧”“槑”“雷人”“山寨”“霹雳”“杯具”“围脖”“鸭梨”“浮云”“给力”,也有基于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再创作,如“做人不要太CNN”的名词动用,如“正龙拍虎”“秋雨含泪”“兆山羡鬼”等“新成语”,还有“凡客体”“梨花体”“艰难体”“羊羔体”“让XX飞”等各种模仿创作,显示网络空间的语言创造能力明显提升。

  4.2011-2015,社会热点类减少,表情达意类井喷,网络语言加速影响“反哺”社会语言。进入2011年以后,网络流行语中与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的骤然减少,而网民自创的“表情达意”流行语出现井喷。本文“网络流行语折射出多种社会心理”部分所列举的几大类数十个例子,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如“给力”“坑爹”“伤不起”“hold不住”“悲催”“心塞”“随时受不了”“萌萌哒”“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喜大普奔”等。这些情况显示,这一时期互联网的时政功能有所弱化,情感表达宣泄功能明显强化。还有分析认为,曾在网络上流行的“愤青心态”正渐趋隐退,取而代之的是调侃和吐槽。如“仇富”已部分转型为“涮富”,“有钱就是任性”“买买买”“国民岳父”,多了许多轻松诙谐的调侃意味。再比如“土豪”,最初指“花钱不过脑子”“有钱没文化”的人,后来词义中增加了“高端”“有钱”“霸气”等意味。近20年来,不少网络流行语成为社会语言。2010年以后,网络流行语进入社会语言的速度、数量、传播面均明显增强。“给力”“屌丝心态”“APEC蓝”“悲催”“坑爹”“伤不起”“女汉子”“暖男”“土豪”“大V”等一大批网络流行语,不仅变成社会常用语,有的还出现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国家领导人口中。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网络流行语从网络空间到现实社会、从口头语言到媒体用语、由“社会方言”变成“社会共同语”,而且从网络流行到媒体、社会流行的迟滞越来越小,对社会的渗入面也将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