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1996—2015,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变迁

1996—2015,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变迁

发布:2018-12-18 06:16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思客是新华网传播思想力的高端智库平台,聚拢海内外智库专家与行业领袖,聚焦战略决策与公共政策,共同生产和传播有深度的原创内容、智库报告,并依托新华社的媒

电影《天下无贼》使“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成为网络流行语

电影《天下无贼》使“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成为网络流行语

点击阅读网络流行语不完全编年记录(1996-2015)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全是偶然,某一词句能成为网络流行语除了简单形象、生动有趣外,往往还反映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因此,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已成为社情民意、社会心理的特殊载体,折射出网络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网络流行语:一种特殊的舆情载体

  与新闻、评论等舆情载体相比,网络流行语有以下特征:

  1.反映集体的认同和感受。如马学良、瞿霭堂所言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在海量信息中,只有那些最能触动公众心理的话语,才可能迅速引起相当数量网民的关注认同,进而爆炸性地传播开来。而互联网则为社会情绪、社会意见的这种汇集、整合、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

  2.推动舆论升温发酵。网络流行语简洁诙谐、生动形象、新奇别致、感染性强,具有特殊的传播效果,对加速事件传播,提升社会关注具有特殊作用。这在“躲猫猫”“俯卧撑”“范跑跑”“70码(欺世马)”“开胸验肺”等热点事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3.形成“无所不在”的批判。网络流行语将零散的意见整合起来,形成特殊的“集体大合唱”,引起社会舆论更为广泛持久的关注。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很高的“可复制性”,从网络段子、网络造句、网络歌曲到文章评论、相声小品、影视剧目、日常闲谈、文化衫、玩偶等等,网络流行语往往被反复引用、不断衍生,推动舆论病毒式扩散,对当事人或相关现象形成如影随形的逼问和反讽。

  4.具有草根、亚文化特质。大多由草根网民发起、传播,反映了多元、狂欢、草根崛起、权威消解等网络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不少俚语俗语甚至低俗词汇,如“尼玛”“屌丝”“逗比”“砖家/叫兽”“你妹”“装逼”“草泥马”“逼格”“撕逼”“蛋疼”“碧莲”“碧池”等。

反映了什么样的社情民意?

  1.对社会热点的评判。一是对热点事件和现象的评判。如借“一个艰难的决定”表达对企业竞争挟持消费者的不满,借“西毕生”讽刺学历造假,借“范跑跑”批判极端个人主义,借“我爸是李刚”质疑“官二代”仗势欺人。其他还有“黑哨”“楼脆脆”“正龙拍虎”“开胸验肺”“跨省抓捕”等。此外,“做人要厚道”“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且行且珍惜”等,有劝诫意味。“秀下限”“无知者无畏”等,则是对突破底线行为的批判。二是对官方回应的质疑。借刻意突出、反复引用原话来进行反讽。比如,云南“躲猫猫”事件,网民认为在看守所这么严肃的地方,居然还有“躲猫猫”这么温馨的游戏,居然导致一个青壮年的意外死亡,实在不可思议。之后针对类似事件又出现“喝水死”“睡觉死”“大便死”等网络流行语。类似的还有“70码(欺世马)”“俯卧撑”“休假式治疗”“维修性拆除”“轮流发生性关系”等。三是对“雷人雷语”的讽刺。比如“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先谢国家”“这事儿不能说太细”“你是哪个单位的?”等等,均反映出舆论对官僚态度等的批判。近年来“雷人雷语”引发的网络流行语明显减少,显示在舆论监督压力下,领导干部和社会名人更加谨言慎行。

  2.反映阶层、群体问题。不少网络流行语与“社会阶层”有关,如“蚁族”“草根”“屌丝”“土豪”“干爹”“逆袭”“高帅富”“矮丑锉”“X二代”,以及“我爸是李刚”“恨爹不成刚”等,反映出舆论对社会阶层断裂、贫富代际遗传、底层民众向上流动机会减少等问题的焦虑。网络流行语还显示出对当前新社会群体的特别关注。比如“海龟”“土鳖”“海带”“白骨精”“月光族”“宅女”“宅男”等,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此外,出现了描述特定男人、女人的“小鲜肉”“暖男”“伪娘”“女汉子”;描述青年人的“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二B青年”。即使是“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五道杠”等指向个人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的也是对特定群体的看法态度。而“五毛党”“自干五”和“体制婊”“带路党”“美分党”等,则带有明显的政治态度站队意味,成为网上争论中频繁被使用的“帽子”和“鞭子”。

  3.反映民生社会诉求。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苹什么”,反映出民众对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惊讶无奈。“被就业”“被捐款”“被代表”“被自愿”等“被XX”系列,反映了公众对知情权、参与权被剥夺的不满。类似的还有,“农妇、山泉、有点田”,显示在追求“成功”的快节奏时代,一些人对小富、安稳生活的向往;“十面霾伏”显示对严重空气污染的担忧,“逃离北上广”流行的背后,是进入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缺乏归属感等复杂感受。

折射出的社会心理

  杜骏飞曾归纳了网民心理的九大特征: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追求平等、渴望创新、自我实现。这在网络流行语中大多有所体现,观察近二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以下几种心理比较突出:

  1.面对纷繁世相的惊讶。近20年来,表达“惊讶”的网络流行语数量是如此之多,角度是如此之丰富。比如“汗”“弓虽”“穿越”“霹雳”“雷人”“相当地”“额滴神啊”“细思极恐”“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吓死宝宝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用来感叹各种少见的现象;“无语”“给跪了”“毁三观”“重口味”“人艰不拆”“随时受不了”“你家里人知道吗?”“不能放弃治疗”多指令人难以忍受的个人言行;“学霸”“不明觉厉”“霸气外露”“新技能get√”“高端大气上档次”“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则表达的是相对正面、积极的惊讶感受。不少词句都有独特的含义,比如“穿越”包含“时空错乱”的感受,“人艰不拆”表达了“可怜又可悲”“呵护小人物脆弱的自尊”等态度感受,“蛋疼”“神逻辑”“什么仇什么怨”表达了对动机、逻辑的难以理解,“不明觉厉”则带有类似“高山仰止”“外行看热闹”的惊叹。此外还有“神器”“神回复”“史上最”“也是醉了”“也是蛮拼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很好很强大”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意味和用途。这些丰富多样的“惊讶流行语”,显示当前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明显多元化,不同群体交流碰撞增多,以致于许多个体感到难以置信、难以理解的现象很多,情况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