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对冷漠现象的心理分析

对冷漠现象的心理分析

发布:2016-04-17 16:0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对冷漠现象的心理分析,

国外的很多科学家很早之前就对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的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进行过大范围的实证性研究。美国加洲洲立大学的罗伯特·莱文和他的同事们造访了23个国家的首都,对助人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人口密集的程度是预测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最佳指标”。人口密度越大,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程度就越低。这是为什么呢?依据来尔格兰姆的理论,在人口众多的城市里,人们会有更多的“感觉超负荷”经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一直对人们狂轰乱炸。人们被动地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事情时,首先考虑该事情与自己的主要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采取忽视的态度。这是习惯性的,是无意识的,与一个人的品行无关。“感觉超负荷”往往会诱发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个空间的人越多,人们的孤独感就越强,就越容易把需要帮助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从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径直走过去。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罗伯特·莱文希望能用数字解密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以及城市的生活节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他率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再次造访了31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用当地的语言和实物进行研究,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研究可能遇到的障碍,结果再次证明了生活节奏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在生活节奏较慢的城市里,人们更乐于帮助他人。

所有这些都较为客观地提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在研究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时,罗伯特·莱文的研究结果中有确凿的证据显示,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英国和瑞士)远没有集体主义社会(如印度、叙利亚和中国)那么愿意帮助别人。有些国家或地区信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些地区强调个人的需求和权利,而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国家和地区,人们会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一员,因而倾向于为大局着想。这也解释我国主流社会为什么不能容忍见死不救的漠视行为。

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人们通常认为,信奉宗教的人常常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早在20世纪70年代,伊利诺伊洲密利克大学的心理学家戈登·福布斯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在诚信和助人方面,有宗教信仰的人和其他人没有明显的区别。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需求,转而把自己当成更大社区的一分子?史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和斯科特·弗雷泽的研究显示,“先从小处着手”,就能够更容易地说服人们产生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这和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出一辙。

在论证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时,我们还注意到社会分配和社会体制是否公平同样对助人行为产生影响。我们相信,用科学的方法去说明事实,总能去伪存真。

湖南省龙山县第一职业中学 张 媛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