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高考在即,谁该吃“聪明药”?

高考在即,谁该吃“聪明药”?

发布:2016-05-18 17:18 | 来源:健康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高考在即“聪明药”网络热卖,医生:或致神经错乱。内地高考将至,有黑心商家看准商机,在网上贩卖“聪明药”,宣称药物可提升学生集中力和记忆力,使学生取得佳绩,吸引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热捧。但医生说,这些“聪明药”其实是治疗抑郁症和过度活跃症的

高考在即“聪明药”网络热卖,医生:或致神经错乱。内地高考将至,有黑心商家看准商机,在网上贩卖“聪明药”,宣称药物可提升学生集中力和记忆力,使学生取得佳绩,吸引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热捧。但医生说,这些“聪明药”其实是治疗抑郁症和过度活跃症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出现焦虑、头痛等副作用,严重更可致神经错乱。(5月17日参考消息网)

天气渐热,而随着高考日子的迫近,关于高考的话题也日益升温。特别是有考生的家庭,更是如临大敌,早早就做好了“备战准备”。可是,像聪明药这样的东东,吃了不仅无益于提高成绩,反倒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还是需要理性、淡定,切莫“自作聪明”,更不可“病急乱投医”,以免着了某些别有用心者的道儿。

每年高考季,都会有不少与国内高考有关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比如那些被媒体曝光的奇葩“高考励志标语”。某学校在黑板上方悬挂的标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毋庸讳言,此类标语确实很“励志”,但其中流露出的功利性和“火药味”,却令人担忧。高考对孩子的前途当然很重要,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但过犹不及,学校、家长和社会过分的关注、过多的干涉,反倒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多些平常心,或许能帮助孩子放松心态,更好地发挥。因此,我们不妨提前给高考“降降温”。

少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无厘头创意”。一些学校组织高考生跪拜孔子、“文曲星”,祈愿在今年的高考中能“金榜题名”的新闻,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另外,一些“高考神器”也能在网上热卖,吸引了很多考生家长。所谓“高考神器”,其实不过是摆件、特产、衣服、首饰一类的东东。其中尤以励志T恤最受欢迎,也最能体现商家的创意。这些所谓的创意不仅很搞笑很无厘头,还有折腾孩子、搞封建迷信的嫌疑。

少一些高考扰民。每年高考,全社会也都不遗余力为高考服务,不光交警等部门不遗余力,还有很多爱心人士通过“爱心送考车”等方式为考生提供方便。但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因高考重要就过分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更不能什么事情都必须无原则地向高考让步。家长毒杀青蛙、集体拦路不许车辆通行、在马路上烧纸搞得乌烟瘴气等做法,都超出了正常和理性的范畴,有的还涉嫌扰乱社会秩序,应予及时叫停。

少一些形式主义。越是临近考试,越需要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不能人为营造“紧张气氛”,去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可是,现如今诸如“誓师大会”之类的举动,已经成了不少学校的“规定动作”。至于其实际效果如何,是传递了“正能量”、还是起了副作用,就无人深究了。或许真如有人所言,“阅兵誓师”对学生确有一定的“鼓舞”作用。但与此同时,不知他们考虑过由此带给学生的压力了吗?

当今中国教育最需要的,不是过度渲染高考的热度,而是如何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均衡教育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公平、平等的环境里学习成才。为孩子营造健康宽松的成才环境,既需要学校和教育者提高认识,更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高考在即,谁该吃“聪明药”?不是学生,而是家长、教育者甚至全社会。当然,这个所谓的“聪明药”不是有形的药物,而是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还包括对“他山之石”的虚心借鉴学习。

国外高考后发榜季持续时间长,学生就能好整以暇、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准备的内容不仅包括成绩单,还包括社会活动等其他项目,相对于中国的应试教育而言,无疑更接近素质教育。(乔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