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药品 > > 经济新常态下食品安全的终极目标是层级立体监管

经济新常态下食品安全的终极目标是层级立体监管

发布:2016-01-07 14:0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食品安全的终极目标是层级立体监管_孙晓明的博客_凤凰博报,凤凰博客

《人民日报》2015年2月9日社会版刊登《厨房重地不再“暗箱操作”》,推出明档厨房,玻璃窗、开“天眼”、明厨亮灶,严保食品安全。真可谓无不用其所极,也可以说是没法之法,为食品安全,什么方法都用上了,这固然能让消费者和管理者监督,但是绝不是万全之策,譬如如果黑心老板进的是地沟油,你也发现不了啊,食品卫生质量,必须要用人海战术,实地检查监督,形成层级、立体监管体系。

据《参考消息》2015年1月27日报道,日本大米成中国奢侈食品新宠,先是欧洲配方奶粉,接着是新西兰牛奶。现在,由于担心本地大米不安全,中国消费者又把日本大米加入了日常海淘的奢侈食品清单。日本是一个大米出口小国,但是日本想加大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力度。

日本大米没有重金属污染,2013年5月,广东抽样检查的大米有44%镉含量超标。中国环保部2014年4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有16.1%的土壤受到污染。

前些时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二审稿中增加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食品贮存和运输、食用农产品市场流通等方面内容。此外,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有可能被追究刑责。

转基因标识应规范。二审稿中的这条内容是将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上升到法律范畴,通过法律规定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二审稿规定,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标识,未按照规定进行标识的,没收违法所得和生产工具、设备等物品。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由于对转基因技术和食物,科普工作严重滞后,造成公众对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或干脆瞎猜,道听途说,混淆视听着有,耸人听闻者有,一些人貌似懂行保护中国人民的健康,解决中国的粮食产需矛盾,叫嚣进口转基因食物,发展转基因作物。一些人或专家肆意夸大其词,闻转色变,甚至打着非转基因,打压转基因作物或进口,实际是贸易战或价格战。


我国官方一直有着明确态度:“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但是近几年关于转基因的议论备受社会关注,主要的质疑:转基因是场战争;转基因产品可能危害生物多样性,虽然目前无法证明转基因有害,但不意味着将来一定安全;坊间一直质疑转基因技术是孟山都等跨国生物技术公司与科学家联手的骗局。


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所谓转基因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远源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组成。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抗病力强的优势,但是可能造成的基因污染仍有争议。关键是彰显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辨别能力,决不能误导或蒙蔽群众。

袁隆平说,他从来没说过吃转基因大米不生育,只是要有献身科学事业的年轻人亲身体验,这就是说转基因食物是否危害人身,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科学实验和时间的检验,需要科学认知,那些谈转色变,或肆意推广,都是伪科学的东西。对转基因食物要形成共识,不能像有的人谈基色变,也不能肆意进口或随意引种。

再如药物残留。早在九十年代国内出口日本的肉鸡产品,日方要求的条件是零药残,可见国外对食品的农药残留零容忍。相比国内理念、措施,甚至道德水准相去甚远。毒生姜、毒韭菜,涂染黄颜料的黄花鱼,比比皆是,食品安全标准值得商榷,道德底线必须筑牢,监管必须严格。

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这一农药残留新标准比以往更加严谨,387种农药、284中食品、3650项限量,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始终困扰食品中农药最多可“留”多少的问题?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全监管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实施,将为规范科学合理用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和滥用农药行为,提供了最为严谨的法定的技术依据。

联想地沟油等食品质量卫生检验检测国标的难产,以及不少食品、用具国家标准滞后或打架,这次继2012标准出台后最严谨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标准的出台,可谓大的的进步。这与有关部门负责人竟称,地沟油与添加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有待评估,大相径庭,行动和态度截然不同。

 一些媒体的报道认为违法使用添加物、“地沟油”等导致了健康危害,主要是说这种违法犯罪的性质恶劣,应严肃查处,但是真正会造成多大的健康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联想前几年苏泊尔锅、速冻水饺、矿泉水国家检验标准滞后、前后不一,导致出现卫生质量问题。可见食品卫生质量检验检测国家标准滞后,与国际存在差距,加上执法力度不够,监管责任不落实,是诱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这是不争的事实。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标准是否严谨、严格,出台迅速,才是确保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的防线,才是杀手锏。


报载,从2012年5月1日起,昆明餐饮企业禁用散装油,此前也有不少地方禁止散装食用植物油入市。地沟油事件多发,手段花样翻新,手段更加隐蔽,跨省产销协作顶风作案,提取地沟油的原料从泔水、餐厨废弃物,转向动物内脏、隔膜,这不由使我们陷入深思,检验检测标准如此滞后,待估的思想作祟。


国内食品国家标准滞后或过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有的不能与时俱进,过时失效,有的标准不能与国际接轨,标准过低、检测指标不细致等等。需要国家也就是卫生部门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全部食品的卫生质量安全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检验检测科学、统一、效能、准确无误。别再自欺欺人了,也别衙门作风,研究太久了,职责所在,别听不进批评或质疑。


食品卫生质量标准千头万绪,花样翻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实现,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加以参与制定,充分发挥协会、科研院所专家库的力量,尤其需要职能部门参与,不能只顾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既得利益,让企业牵着鼻子走,独立、科学、效能、及时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