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领域热点较多,从事报道时也往往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况,在后一波热点的掩盖下,往往前面被曝光的问题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即使坚持报道,采用和传播的效果也不够好,这个时候,如何对一些曾经形成热点但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进行跟踪回访式的集成报道就显得更为重要。
只卖30元“全聚德”烤鸭从何而来?“黑作坊”为何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农村中小学周边山寨食品为何泛滥?我2012年参加了新华社组织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小分队,在小分队报道策划之初,我们就决定前往一些曾经被报道出现过上述问题的热点城市回访,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以前被报道过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甚至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游客如织的北京西站,全是鸭架子、散发出阵阵臭味的假北京烤鸭被取缔了,但假“全聚德”公然在距离全聚德门店不过100米的街头招摇过市;在当时刚被曝光存在“小食品”加工黑作坊的河南郑州十八里河镇,监管部门一轮拉网式清查整治后,以出租房屋给“黑作坊”和为其打零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民,和假扮成“黑作坊”从业者的记者打得火热,不仅提供原料提供商,帮助运输和销售黑心食品,还称能“找关系”瞒住监管部门;在广西南宁的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周边山寨食品售卖成风,工商部门坦言并未对学校周边食品抽检形成机制,没有专项经费和人员保障的条件下,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已经报道过的问题未必没有新闻价值。重要的是,如何将老问题谈出新花样,从深度和角度上做文章,揭示这些问题赖以存在的土壤,监管被动、利益相关者阻挠、从业人员缺乏诚信、对山寨企业听之任之等等问题,都是可以深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