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即将到来,粽子销量增加,一些小作坊的“黑粽子”和网上销售的“三无粽子”流入市场,存在安全隐患。
6月初,北京市丰台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区公安部门在某出租大院内查抄三家粽子生产黑窝点,查扣违法生产的成品粽子17700个。
每到此时,有关部门都是用一套“最及时最严厉最老套”的招数来提醒广大消费者,总是“教你一招”来防范“黑心粽”的危害。向消费者提供一些识别真假粽子的知识当然是需要的,只有消费者知情,才能不买问题粽子,才能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但是,光有“教你一招”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既没有“火眼金睛”,也缺乏识别“黑心粽”的能力。比如,市场上有一种
粽叶,里面含有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消费者根本不知道。
据说,这种粽叶浸泡在添加工业硫酸铜和工业氯化铜的溶液中,其中的铜、汞等重金属元素很容易游离到粽子里面。食用这类粽子,可能会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长期或大量食用,还会导致溶血和肾脏功能衰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杜绝“黑心粽子”,需要“红心监管”。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粽子以及其他食品,有关部门应主动出击,及早防范,加强市场检查监督。只有做好源头防范,加强日常监管,净化消费市场,严厉打击黑作坊,铲除“黑心粽”的土壤,才能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