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将严惩违法犯罪,加强应急处置。各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重典治乱,对有危害食品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刑事责任追究。另外,公安部开展"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农业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卫生部、农业部联合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正式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开展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开展肉及肉制品专项治理行动、工信部发布婴儿奶粉"双提"行动方案,九部门联合出台奶粉"新政","两高"联合出台法律解释要求对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等一系列措施被媒体积极报道。舆论认为,这彰显了中央政府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举措。此外,食药监管机构改革、"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食品安全法》修订等话题也受到舆论关注。
五、舆情传播特点
(一)报道数量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呈总体上扬态势。2013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较去年同期热点事件有所增加。2012年上半年,热点事件主要有"烟台药袋苹果"、"甲醛保鲜白菜"、"立顿茶叶农残"等。而今年上半年,广受关注的热点事件则包括了"镉大米"、"毒豇豆"、"毒生姜"、"黄浦江漂浮死猪"、"假羊肉"、"陕西渭南滥用高毒农药"等,数量明显增加。此外,舆情数值总量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网络媒体舆情(包括新闻报道和评论,含转载量)总值近5万条,峰值近1.4万条;今年上半年舆情总值则达到16万余条,峰值近5.5万条,近乎翻了5倍,可见当前食品安全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媒体关注度依然很高。
(二)报道来源上,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依然很强,"网帖微博曝"有所减弱。从上半年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媒体分布情况来看,能够引发高度关注的报道主要还是源于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舆论监督有所增强,"毒生姜"、"毒皮蛋"、"郑州假兽药"、"注水牛肉"、"陕西渭南滥用高度农药"等事件都是由央视曝光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而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曝光度和热点形成方面,作用有所减弱,微博和论坛更多地成为了扩大事件影响和网民参与议论的平台。
(三)报道内容上,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与滥用问题仍是舆论关注焦点,是高热舆情的引爆口。从上半年热点事件分析可见,当前,舆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的热点依然是农药兽药残留超标、违法添加有毒物质和滥用抗生素等问题。与此相关的报道,一般都会引发高度关注,成为舆论的热点。例如"毒豇豆"、"毒生姜"、"海润兽药添加违禁抗生素"等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多涉及农药兽药残留与滥用问题。
(四)传播作用上,主流媒体为消除负面言论、正面引导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主流媒体,一方面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曝光,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同时,在面对各类谣言时也积极发挥着还原事件真相、正面引导舆论的作用。今年上半年,仅《人民日报》就针对菊花产品有毒、樱桃生蛆虫以及转基因大豆致癌等传言进行了官方辟谣,及时纠正了错误言论和不实猜测,有效缓解了公众恐慌情绪,对维护产业发展、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政府监管缺失方面将是媒体和公众密切关注的话题。受"镉大米"事件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国内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舆论高度聚焦的话题。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就土壤污染问题展开深入报道,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采取治理措施。从目前相关舆情分析,社会公众对国内耕地污染普遍存在忧虑情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外,从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舆情看,舆论质疑的焦点一直围绕政府监管缺失,特别是基层监管实效等方面,这给各级监管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镉大米"事件,公众普遍认为政府监管对国内食品安全环境现状负有主要责任。"毒生姜"事件,舆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山东剧毒农药种姜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小觑,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宽松和懈怠值得反思。因此,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增强监管实效应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不懈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