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铁质农具,虽然在战国就已经存在,但直到汉朝才真正得到普及。因为汉朝早期,尤其是文景时代,放松了对商人的限制,允许商人开采矿山和冶炼钢铁。这在战国是绝不允许的,因为盐铁属于政府绝对垄断的领域。矿山放开后,汉朝很快就诞生了大量富可敌国的冶金大王。市场的竞争让铁器的价格快速降低,铁器的零售网点也大量增加,这才让铁制农具得到大范围普及。
还有新物种的引入,也是由商人完成的。如果仅靠固守一地的农民,推广的速度极慢。我们知道宋代之所以能达到 1.4 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及了中南半岛的占城稻,将水稻收获周期从 180 天,缩短到 60 天,可以一季二、三熟,这个增产是极为可观的。占城(占婆 Champa)在秦汉时代就在中国版图
之内,秦朝属象郡,汉朝属日南郡。
但占城稻直到到宋朝才引入,这中间居然用了 1000 多年,有趣的是,宋代时占城已经不再中国版图之内了,可以看到其实政府的流通作用非常有限。
还有一个更早的物种引入的例子,就是小麦传入中国。
根据 DNA 的分析,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在中东地区,大约 4000 多年前的夏商时代传入中原,其传播路线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也是商人的功劳和政府无关,因为那时候在中原地区刚刚开始形成国家。
为了证明商业流通的速度快,再来看夏商时代中原普遍使用的货币——贝币
上图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图的海贝,时间是 3700 多年前的公元前 17 世纪。
这种叫Monetaria moneta或叫Cypraea的海贝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里(黄色区域)。
这些地方远离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所以贝壳的传递并不是由政府来推动的,而是各地的商人用接力棒式的传递完成的,其传播效率远高于占城稻的传播速度。要知道夏商时代比秦汉还要早 1000 多年,比宋代更是早 2000~3000 多年,那时候的交通条件极差,夏商时代的人们都做到了!所以说,商人对流通速度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政府等其他途径。
好吧,光说这三点就够了,商业对提高农业产量有极大的影响,抑商只能减缓农业增产,而商业也绝不是加强流通这么简单。
民商势弱、腐败横行是抑商政策滋养出的另一个毒瘤
把商人贬低成最低贱的阶层,在各个方面限制商人的自由,在缺钱的时候敲商人的竹杠,想方设法的迫害商人,使商人不得不匍匐于权力脚下,蜕变为垄断性官商,成为权贵的提款机。
官商不仅是腐败的土壤,更阻碍了商品的流通、扭曲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剧
了贫富两极分化。腐败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贪官前仆后继的涌现。这个现象自商鞅和秦始皇而始,直到 2000 多年后的今日仍然是中国社会无法根除的毒瘤。
没有商人愿意放弃自主权和自尊心去刻意讨好权贵,但是如果权力可以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生死,从博弈的角度看,抱住权力的大腿当然是最好的市场竞争策略。所以腐败才会渗透到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即使杀光所有贪官、完全改朝换代,腐败仍然会卷土重来。
如果社会是另一个样子:商人从来不怕官员,却惧怕消费者,担心自己的员工。这样的社会,贿赂官员不会有多少回报,老百姓不担心食品安全,员工也不担心权益被老板侵吞。这样的社会还需要天天喊严惩腐败官员、整顿黑心商家和为农民工讨薪吗?
是不是因为秦国自身的地理条件不如齐国,不适合发展工商业,所以只能搞重农抑商?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对齐国和秦国的地理条件作了详细的分析。
先看齐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
齐国建国时,姜太公的封地在潍坊昌乐,昌乐东北靠海,是泥质滩涂,既不是交通要道也不是天然良港。
司马迁说: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人口也非常稀少。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
所以无论是地理位置、土地肥沃,还是人口数量,齐国的条件都很差。
再来看秦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
不同于现代人对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印象,在古代,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地理
位置非常优越,夏商周时代就是良田沃土和贸易中心,非常适合经商。
司马迁说:关中地区虽然面积只有天下的 1/3,人口也不到 30%,但拥有的财富却有 60%。
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马迁分析原因如下:
关中地区坐拥良田千里,从尧舜时代就是最肥沃的农田。周文王、周武王在关中建立丰京和镐京,并迅速崛起。关中的百姓不仅善于耕种,而且民风淳朴。
春秋时代,秦文公、秦德公、秦穆公把秦国的首都建在陕西凤翔,因为这里地处甘肃和巴蜀货物交流的中心,商贾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