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农村孩子经不起黑心食品的“消废”

农村孩子经不起黑心食品的“消废”

发布:2016-02-25 14:2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暗访国内著名的小食品重镇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镇柴郭村等地后,极其惊讶的发现:经过有关部门重拳整治的非法小食品加工企业,在短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暗访国内著名的小食品重镇——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镇柴郭村等地后,极其惊讶的发现:经过有关部门重拳整治的非法小食品加工企业,在短暂的“休整”之后又开始回流,原有的黑作坊则转入更为隐蔽的地方继续非法生产。
  这些非法的小企业、作坊,主要生产麻辣小食品和小面包等黑心食品。说它是黑心食品,一其加工条件极其简陋,甚至可以说极其脏乱,不堪入目,人员、设施、检测等根本不按国家有关食品的生产标准去做;二是其原料简单,但为了追求所谓的“口感好”,会额外加入许多有名无名、有用无用、合法非法的添加剂,消费者长期食用对人体无异于慢性毒药;三则这些食品的背后,有一条灰色的、不能见光的完整产销链,由黑作坊完成生产包装后,再由经销商逐级外销,最终从地下转到地上,堂而皇之的成了食品。
  可就是这些食品,因为卫生条件太差,工人和经销商自家的孩子都不吃。却由于黑心食品成本低、包装花哨、对品味,被不法商贩层层转销,卖给终端超市最后主要由中小学生购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更是重点“消废”对象。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证实,在明察暗访中,已发现了非法生产的麻辣小食品流入县乡农村超市,尤其是中小学校周边商店的情况,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突出。
  笔者身处农村,也常见中小学生手拿一些形形色色的小包装食品。问他们为啥爱吃,有时宁肯不买饭菜也要吃这些食品。他们的回答归纳起来,一是因为便宜,学生消费得起。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宝,谁身上都有几元钱。在农村没有肯德基,但有“啃得起”,没有麦当劳,但有“麦当”。一包小食品少则一两角,多则一两元,好吃又不贵。二是包装漂亮。食品包装袋袋花花绿绿,一包比一包鲜艳;三是由于名字响亮。比如本是糖果却不叫糖果,却标称为“满糖彩”、“糖来糖往”、“可口可乐棒”、等;实为豆制品或膨化食品,却美其名曰“新疆羊肉串”、 “超级圣豆士”、“深海鱿鱼丝”等;最重要的是这些小食品“够麻够辣”,“口感超级好”,吃一包顶一碗菜。不仅学生不清楚其中的危害,就是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手中的美食无非是加了点调味剂,吃不死人,所以并不太在意。可不知对于身体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这些小食品就是“毒食”,长期食用后果不堪设想。
  有媒体统计,我国2011年就有20多起引起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公安、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开始加大力度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可这些问题小食品之所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因何在?
有人说是农村的孩子家庭条件相对偏低、消费水平有限,“廉价食品”因此成了他们所购买商品的决定因素。这话实在不敢恭维!对,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家庭的收入的确较少,但农村孩子也是孩子,也要读书,也要成长。若那种谬论也能成立,是否农村孩子学的知识也要廉价些,农村孩子的个子也要矮些?真是荒唐至极!这些黑心的商贩正是抓住了农村孩子产品辨认能力差、维权意识弱、贪求价廉的短处把大量假冒伪劣有害食品销往农村,把农村孩子当成了销“废”对象。
  笔者认为:黑心食品在农村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有关部门的监管失职和对违法者的处理太轻所致。有人戏言,当今的中国,没有几种食品是可以让人放心吃的了!《食品安全法》已颁布多年,尽管条文严厉,但在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面前,可见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确实有失职之处。
此外,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制做黑心食品的责任人违法成本太低。记者调查发现,一个普通的黑作坊起步资金不过几千元,租个五六百平方米的厂房,临时招十来个人,一天能出上千件货,老板干3个月,就买了辆别克轿车。这样的高收入,就算真得被查处,若按规定处以罚款,对他来说实在合算。有学者指出:在欧美一些国家,产品问题导致的人身损害赔偿,其金额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食品的相对安全。对比可见,如果让制假贩假者、违法添加者、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人,付出全部资产的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那么食品安全危机的现象就会减少。
  农村孩子成了黑心食品销“废”对象的存在,是对孩子现实成长和祖国未来发展的极端不负责。如果任这种“伤农害生”的现象蔓延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全社会、全民族都有责任关心这一问题,尤其是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应该用心考虑,如何才能尽快地、切实解决这一顽疾,以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