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子说的是一个叫周洋的小女孩,四岁时(2012年)被诊断身患恶性生殖细胞瘤,在北京儿童医院治疗稳定后中断了后续化疗,而选择了天津权健的保健品(2013年1月起),据周洋爸爸称,“抗癌保健品”一共包括三款,一款是没有任何使用说明和配方说明的中药汤剂,另外两款分别叫“大枣药食同源固体饮料”和“紫草体用精油”。
周洋父亲周二力提供的权健宣传册资料
据媒体报道,在和权健销售人员结识时,周二力恍然感觉到遇到了救星,“他们说花8000万买了一个抗癌秘方,而且这里是目前国内最大最权威的中医药研发基地”,救女心切的周二力,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当时的心情很激动,特别想跪下来给他磕头。”周二力说。
报道称,一开始,周二力花费了5000元购买了权健的抗癌药,但后来,他听信权健人员的劝说,中断了周洋在医院的治疗。2013年,周二力一家再次受邀来到天津权健创始人束昱辉的办公室,并合影留念。
“后来我又买了第二次权健的产品,并且在劝说下放弃了其它治疗。可是服用几个月后不但没有效果,周洋的肿瘤标志物数值却持续上升。即使这样我们并没有怪罪权健,因为孩子的病本身就很严重,我们又继续在医院治疗。”周二力在自述文中称。
然而,小周洋服用两个月后,病情恶化。之后,孩子又经历了一系列治疗,效果均很不好。2015年12月12日,孩子在痛苦中离世。周洋的父亲愤然诉诸媒体。
幼儿生命的消逝和不幸引发了网络广泛关注,面对权健公司的“辟谣”,丁香医生方面多次对外表示,文章内容“全部真实,文章中所有内容都有证据、录音或书面材料,甚至做了公证。对周洋案的报道,并不是只采用了一方说法,而是有周洋主治医生对病情的描述,和被司法判决书认定的事实。
保健品,特别是涉及到传销已然是众怒,姑且不说权健有多么可恶,这一门类“毁誉参半”的标签可能又将向负面的天平倾斜一步。
很多人唏嘘被传销保健品洗脑的家庭,另一些则在感叹,不相信正规医疗技术,反而选择相信传销是父母害了重病缠身的孩子。
周洋患的骶尾部恶性畸胎瘤,是一个病发于生殖细胞的肿瘤,是胚胎发育时期先天缺陷的一种。治疗起来相对复杂, 需要手术放化疗等多种综合手段。在这类肿瘤中,尤以隐型骶尾部恶性畸胎瘤的预后最差,生存率仅8%。
用尽一切现代科学的办法都有可能失败,却会去相信完全没有治疗作用的产品——保健品,相信这类产品能够祛病治癌症,四岁的周洋没有选择治疗方法的能力,但孩子的父亲及家庭,本身就是一种“糊涂”。
在世界各地,这类自然疗法都一度盛行,但选择这类疗法的,一是本身对正规治疗手段失去信心,二是忍受不了常规治疗的痛苦,再就是被不良宣传诱导深陷。
看报道里,小周洋在北京儿童医院经历了4次手术,23次化疗。这是“几次极为痛苦的手术——切除肿瘤、肠穿孔、复发、再切除”,但最终稳定了下来,得到暂时缓解。
是因为治疗太痛苦所以选择了权健?还是觉得女儿已经好了所以中断治疗?也许,再坚持一下就能避免悲剧?我们都不得而知。
▲权健位于江苏盐城的会议中心。 图片来源:权健官网
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保健食品已然成为我国重要的行业类别。2014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销售收入达1932.20亿元,同比增长22.34%。2017年,保健食品产业已经发展成为生产企业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产值超过3000亿的重要产业。
“毁誉参半”是保健食品最贴切的形容词,它从不缺少争议,一出生起就伴随质疑,在步步发展过程中更牵连着公众无数的负面联想,“虚假广告”、“会议传销”、“欺骗老年人”等等,都是公众轻易就联想到的词汇。央视的315晚会更是以“骗老年人的保健品谁来管?”曝光了大批违规企业。
从三十年前保健品的出现,到二十年前保健食品命名的确立,一个好好的产业是怎么走成今天这样的呢?
-01-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先说一个30年前的小故事。
1988年的一天,浙江一个校办厂经理,在沿街推销课外辅导资料的同时,得知浙江大学医学营养系主任朱寿民教授有一个配方,对小孩的营养消化有好处,便登门拜访并最终研制成功一款儿童服用的营养液。
这是一种以桂圆肉、红枣、山楂、莲子等天然食品为原料提炼而成的保健口服液,主打消费人群是儿童。
随后,这款口服液被命名为“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这位脑筋灵活的厂长还为口服液发明了一句广告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3年便销售过亿元。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位厂长便是现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2013年,他以820亿元的财富第三次登上内地首富宝座。而娃哈哈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保健品行业。↓↓↓
有喝过的小伙伴举手,我真的没喝过。
这一年,正值改革开放第十年——中国内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正涌入中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包括食品、电视、冰箱、饮料等在内的轻工业,则是开放前沿的前沿。对食品和营养的需求更是直接驱动了保健食品行业的诞生。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除了娃哈哈,还有广东太阳神,山东三株集团等。这些保健品企业后期的命运各不相同,但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多用了相似的策略:“一招鲜”式的单一产品集中推广,即只推出一种主打产品,并为此不遗余力。其中,三株集团的推广战略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