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假油事件成台食品安全规范的讽刺

假油事件成台食品安全规范的讽刺

发布:2016-01-24 07:3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假油事件成台食品安全规范的讽刺

  台海网(微博)11月8日讯 新加坡《联合早报》8日发表社论说,以美食著称的台湾和以品质闻名的日本,近日相继爆发一系列与食品安全和诚信有关的丑闻,不但打击了两地的形象,在食品产业链跨地域的全球化时代,更让其他地区的民众也忧心忡忡,担心从这两地进口的食品,是否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社论说,台湾社会给予世人的美好印象是其浓郁的人情味,日本社会克己复礼、敬业乐业的精神,同样让人具有很高的安全感。两地社会的民风,都反映了宝贵的诚信价值,也因此丑闻的出现,教人倍感吃惊及失望。

  尤其让人难以置信之处,还在于牵涉丑闻的企业,竟然都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牌,一些如台湾的味全、日本的高岛屋,皆是大家熟悉甚至在新加坡有经营生意的公司。暂不论诚信的道德必要性,从自利的角度而言,知名企业从事偷鸡摸狗的勾当,代价毕竟还是巨大的。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口碑的建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长期耕耘所树立起来的信誉,却容易被个别丑闻毁于一旦。这样浅显的道理,业者不应该不明白。民众在惶恐之余,不由得要感到疑惑。

  仔细观察台湾和日本食品造假丑闻的细节,虽然都是在欺骗消费者,但还是可以分辨出两者间仍然存在性质上的差异。台湾的业者长期以低价油鱼目混珠,还获得台当局颁发的优良厂商奖章,主要责任当然落在业者及监督者身上。厂商在原料上造假,又凭藉台当局奖章的掩护,获得消费者的信赖。负责食品安全的台湾官员对媒体形容,不良业者的造假行为涉及知识犯罪,因为要在食用油里掺杂其他廉价材料,又能够瞒过官方的化验检查,需要相当的知识与技术,以及有关专家的指导。

  台湾的消费者为了食品安全,误以为能用稍高的价钱,光顾知名品牌买来安心,不料却上当受骗,是毫无疑义的受害者;而日本的消费者被骗,虽然也属于受害者,但诚如当地舆论所分析,其消费行为与心理,多少也是构成丑闻的元素之一。涉及丑闻的日本食品业者,主要罪过在于失实陈述——以次品冒充上品。业者仗着自己的高端品牌,向消费者索取高昂的收费,本来属于正当的商业模式;业者的过失,就在于食材标示造假。换句话说,消费者的虚荣心,被偷龙转凤的业者所利用。

  两地食品丑闻的教训当然是多重的,业者、监督者和消费者都需要注意。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最终都将得不偿失。在商业规范日益明确的现代社会,冒进与违法往往是一线之隔。企业负责人必须清楚,短期的获利并不值得。商人逐利的强大动机,固然是创新的来源,偶尔却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歧路,作为把关者的公权力,因此必须时刻警惕。以食品安全为例,当局机构的检验抽查工作,务必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尤其对产品的品质若有标签或奖章,更代表了背书与肯定,对消费者的责任就加倍沉重。

  至于消费者本身,日常的消费行为,对市场及业者能发挥相当的影响力。如果消费者重视环境保护,愿意挑剔产品是否是绿色标签;或者重视劳动者权益,愿意侧重购买贴有公平贸易的产品,长期而言将左右业者的反应。当然,如果有消费者不介意花大钱进行奢侈性消费,就会促使业者提供高价的产品服务,这次日本食品造假丑闻,表明很多消费者长期察觉不出自己高价消费次品。由于对价格不敏感的奢侈性消费,最后发现当了冤大头。

  大统长基、富味香、福懋等食用油大厂相继爆发“搀伪”事件,这些厂商部分产品甚至取得“食品良好作业规范(GMP)”认证,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讽刺。社论认为,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对于黑心食品GMP认证应予注销,相关部门更应对GMP认证严格控管,绝不能让黑心厂商为所欲为。

  GMP认证始于一九八九年,由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台湾食品GMP发展协会等机构执行及推广。凡在台湾境内领有经济主管部门工厂登记之食品工厂,都可根据《食品良好作业规范(GMP)认证制度实施规章》自行申请认证。迄至今年十月,台湾计有三千六百二十二项产品取得GMP标章认证。

  社论说,通过GMP认证的食品,都可在包装上标示“食品GMP微笑标志”。GMP标志构图流畅鲜明,一张笑脸加上OK手势,表明有此认证的食品之安全、卫生、品质、纯正、诚实都是可以相信的,消费者对有标章的食品既可安心又可满意。然而,制售的黑心食品的无良厂商,竟以GMP标章认证做为欺蒙消费群的金钟罩,真是其心可诛。

  截至目前,被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注销食用油脂食品GMP认证资格及认证标志使用权者,计有二十八项,包括大统长基线西厂十七项、福懋三条生产线十一项。在成员众多的GMP认证中,目前是否还有鱼目混珠的“未爆弹”?是否还有更多的黑心食品会被踢爆,从地方的卫生单位到台当局的“卫生福利部”都难以保证,GMP的公信力已彻底被黑心食品打趴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