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 80.4 七成人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好转(2)

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 80.4 七成人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好转(2)

发布:2016-01-05 16:34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张英男列举了一组数据:我国先后做过两次食源性疾病负担试点调查,2012年调查了9个省,调查52204人,覆盖人口18496万,得出的疾病负担估计值为3099万人次感染急性胃肠炎,其中,由食品引起的感染人数为2713万人次,

  张英男列举了一组数据:我国先后做过两次食源性疾病负担试点调查,2012年调查了9个省,调查52204人,覆盖人口18496万,得出的疾病负担估计值为3099万人次感染急性胃肠炎,其中,由食品引起的感染人数为2713万人次,相当于全国1.9亿人次;在美国,平均每年约有4500万人发病,12.8万人入院治疗,3000人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算,每年全球每10人中就几乎有1人因吃被污染的食物而生病,导致42万人死亡,其中五岁以下儿童占食源性疾病死亡的30%;根据我国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公开数据,每年收到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为600至800起,发病2-3万例,死亡百余例。

  600至800起,这一数字看起来虽然“很少”,似乎不值得重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张英男解释说,WHO有一项数据: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我国的漏报率,我们一般估计在99%以上,此所谓‘冰山一角’。”

  正因为此,完善疾病负担调查,试图获取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较为准确的“本底值”,成为了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不断努力的方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是如何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的?据张英男介绍,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于2010年开始建立了专门针对这项工作的监测网络,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自成立以来便一直将食源性疾病监测作为工作重点,目前的监测网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整个网络涵盖了全国2000多家监测哨点医院、3300多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30家省级CDC建立了监测溯源平台,实现了病例监测、暴发监测、溯源调查为一体的综合监测。

  2015年第一季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到了176起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包括食物中毒)监测报告,这些事件中共有2065人患病,其中11人死亡;这些事件中有97起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发,患病1533人,其中死亡1人;79起为非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为引发,患病532人,其中死亡10人。

  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无疑能够让防治工作有更强的针对性,不过张英男也表示,这项工作还处于不断地推动和完善的过程中。

  那么,对于公众而言,如何才能躲避开食源性疾病对自身健康乃至安全的“侵袭”?张英男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增强预防意识。这点其实也是从WHO到我国卫生部门、食品监管部门等都一直在强调的。预防的方法主要包括五条:一要保持清洁,包括个人的清洁和食品场所的清洁;二要生熟分开,包括食物本身和设备器皿;三要做熟,包括生食的彻底做熟和熟食的再加热;四要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包括熟食应当及时冷藏、熟食食用前达到60度以上、冷冻食物尽量在冷藏室化冻;五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你能找到靠谱的食物吗?

  在“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施行后,公众普遍认为食品安全状况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食品安全治理仍然“前路漫漫”。“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仍有一些食品让中国公众吃起来“不放心”,其中排在前十位的食品依次是:熟肉制品、食用植物油、鲜肉、食用动物油、酱腌菜、乳制品、水产品、膨化及油炸食品、蔬菜、水果。同样,还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感到“担忧”,其中排在前五位的问题依次是: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病死牲畜肉,肉中兽药残留超标,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孔雀石绿)。

  因此,在当下的环境和条件下,如何才能“寻找”到最靠谱的食物,成为了一些食品安全领域专家、学者、关注者研究、探索的方向。

  邢东田多年关注我国食品安全的动向,尽管已经退休两年,但他仍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负责人的职务。在他看来,从专业角度而言,两种人在评定食品(包括农产品(000061,股吧))是否安全方面最有权威,第一种是生态学家,他们可以从生态环境的立场出发去审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第二种是医学家,他们可以从人类身体健康的角度去审视农产品的质量。但即便是对于这两类权威说出的话,也不能盲目服从,食物的重要性决定了人们应该把选择权与决定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自己的健康“做主”,去“寻找”靠谱的食物。

  然而,食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中间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链条,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酿成食品安全事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保障食品安全的“靠谱”呢?邢东田具体介绍道,他所提倡的是“三个靠谱”,即靠谱的生产经营者、靠谱的生产条件、靠谱的生产方法。而在这“三个靠谱”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邢东田告诉《小康》记者,有一次他去参加“生态家庭食品安全大讲堂公益活动”,主持人将他请到台前谈谈看法。他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您日常的食物是谁生产的,是在什么条件下生产的,是怎样生产的,您是否清楚?”台下近百位参会者面面相觑,没有一位回答“清楚”。他觉得这种情况“非常严重”,因为作为消费者,购买汽车、电器,甚至一件衬衣,都要找名牌、看厂家,而对于影响着生命质量与健康安危的食物,消费者竟然就完全不“自己做主”了。

  邢东田认为,找到靠谱的食物,是对自己负责,是对家人负责,因此更应该“看厂家”。他举了发生在哈尔滨的一个实例,儿童医院的马医生发现多数儿童的早熟都与摄入的食物有关,于是2014年10月到北京开会期间,特意抽出时间调研,了解北京的一些朋友是如何解决食物安全的。回东北后,她组织早熟儿童家长,成立了“我们吃安全食品”微信团购群,群里不仅有家长,还有食品问题专家、健康食物生产者等。大家在群里讨论食品安全问题,传播相关知识,寻找安全食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找到靠谱的生产者,把这些生产者的产品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并在微信群里公布检测结果,然后才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