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 80.4 七成人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好转

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 80.4 七成人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好转

发布:2016-01-05 16:34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 80.4 七成人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好转-新闻频道-和讯网

  虽然在“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施行后,公众普遍认为食品安全状况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食品安全治理仍然“前路漫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自己的健康“做主”,去“寻找”靠谱的食物,以价格合理、人际信任为基础的“生态人脉平台”正在构建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2016年伊始,“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终于跨越“一步之遥”,取得了新的突破。

  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显示,“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80.4分,比上一年度的79.8分提高了0.6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80分,是小康指数的一个标杆。然而,“一步之遥”的跨越却并不容易,从79分到80分的“跨越”路径,“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走过了两年。“2014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79.4分;“2015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79.8分,虽然比上年度的79.4分提高了0.4分,但终究还是未能跨过80分的那“一步之遥”。

  迄今为止,“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已经进行到了第12个年头。这些年间,“饮食安全”无疑是制约“中国饮食小康指数”总体水平提升的一大短板,那么,在取得“新的突破”的2016年,“饮食安全”是否有了新的变化呢?

  饮食安全“及格”了

  “中国饮食小康指数”是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宏观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后得出的分数,它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衡量,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恩格尔系数、食品供应、饮食安全、营养结构、政府监管体系及力度。

  在“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的测评中,食品供应指数为96.8分,与上年度持平。其余四个方面的指数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为89.2分,比上年度提高了0.5分;营养结构、政府监管体系及力度分别为81.6分、80.9分,均比上年度提高了0.8分;进步最大的是饮食安全指数,为60.8分,比上年增加了0.9分,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饮食小康指数”首次进行测评的2005年,饮食安全指数仅为49.0分,直到去年仍未突破60分的“及格线”,只有59.9分,因此,今年升幅达到0.9分并且突破“60大关”,可谓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公众对于饮食安全的感受如何?

  在去年12月1日发布的“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比往年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一年,您对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吗?”对于这个问题,39.3%的受访者给出的回答是相对中性的“一般”;33.8%的受访者感到“满意”;另有26.9%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而在以往历年的同题调查中,都是表示“不满意”的受访者最多。2014年的“不满意率”为53.3%,2013年的“不满意率”为51.2%,2012年的“不满意率”为58.7%。相比之下,不难发现,2015年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不满降低了不少。

  “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中的另外一道题目,同样可以看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有所提升。“根据您的所见、所闻,您认为2015年10月起新《食品安全法》施行后,食品安全状况是否有好的转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七成人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了好的转变,其中53%的受访者觉得“有一些好的转变”,21.1%的受访者甚至觉得“有非常大的好转”;不过也有24.6%的受访者觉得“没什么变化”;还有1.3%的受访者认为“还不如以前”。

  食源性疾病还在不断增长

  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历来很高。刚刚发布的“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以44.8%的关注度位居首位,这已经是食品安全连续第四年登上“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榜首位置。“201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则显示,23.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44.1%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关注”食品安全问题,23.5%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7.7%的受访者“不太关注”食品安全问题,1%的受访者则“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近七成受访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足见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在中国备受关注,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全球范围内看,食品安全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据联合国网站消息,世卫组织称,不安全的食品与全球每年约200万人的死亡有关,其中多数是儿童。含有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的食品可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等200多种疾病。

  去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食品安全”,世卫组织强调食品安全是一项共同责任,倡导在从农民和生产商到销售商和消费者的各领域采取行动,呼吁生产商、决策者和公众共同努力促进食品安全,同时,公布了关于食品安全的十大事实。

  在关于食品安全的十大事实中,排在首位的是“有200多种疾病通过食品传播”,其次是“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在不断增长”,再次是“食品安全是一项全球关注问题”,第四是“新出现的疾病与食品生产相关联”,第五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禽流感的风险”,第六是“预防疾病从农场开始”,第七是“化学危害可污染食品”,第八是“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第九是“学校是宣传食品安全的场所”,最后则公布了“食品安全的五大要素”,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所有食物要做熟、在安全温度下存放食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在这“十大事实”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第二大事实——“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在不断增长”。具体来说,食品中引起疾病的生物体通过当今相互关联的全球食品链远距离广泛传播,致使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不断升级和扩大,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因为城市居民食用非家庭制作的食品较多,包括新鲜食品和鱼、肉类及家禽等,它们在处理或制作上都有可能不够安全。

  在接受《小康》采访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张英男对“食源性疾病”进行了具体的介绍:通俗地讲,食源性疾病就是病从口入。根据201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中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指的是“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此外新《食品安全法》还指出,食源性疾病属于食品安全事故。

  “食源性疾病的引发存在多种因素,比如环境因素,土壤、水体、空气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会引发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变化;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超用、滥用甚至非法使用添加剂、添加物的行为,食品运输储存过程中会发生的腐败;其他还包括社会发展因素、人类生活方式等等。对普通人群而言,除了个人卫生问题,主要是食品在选材、烹调和加工、摄入过程中的处理不当。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涵盖了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动植物、真菌毒素、化学污染物等等多种因素。受污染的食品可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等200多种疾病,当然,最常见的症状还是腹泻,临床诊断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张英男发现,普通人对于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并不深入,往往以为只是偶尔吃坏肚子,无关紧要,但他坦言,放诸全国乃至全球层面,以卫生部门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人的眼光来看,食源性疾病称得上是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极大。

  “病从口入”?预防最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