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是上世纪80年代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Berkman)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标准及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并首先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一种中间状态。因为人们习惯把健康称为“第一状态”,把患病称为“第二状态”,所以布赫曼把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中间的状态称作“第三状态”,也有学者称之为“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潜病期”“前病态”“灰色状态”“中间状态”等。我国学者王育学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了“亚健康”这一名词,记者查阅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最早见载于1996年1月的《健康报》,发表有王育学撰写的《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状态》等文章。此后,亚健康这一名词即被广泛引用。
亚健康要及时干预
亚健康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表现有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是还未达到现有疾病的诊断标准。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国民健康素质已经成为国家昌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以往以治病和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防病和维护促进健康为中心。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仅仅限于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是希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达到完善状态。所以,当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备受青睐。
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疾病。因此,积极寻求干预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是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西医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尚在初级阶段,还没安全有效的干预药物。
亚健康属中医未病学研究范畴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积累总结出的防病治病经验与理论。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未病学研究的范畴,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恰当地应用中医辨证调摄,有助于亚健康状态的解除。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于预防与干预亚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经?逆顺》篇强调,“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学对于疾病的防治已经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形成了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
对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全面搜集其症候表现,辨证进行干预。以中医理论分析,亚健康状态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态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和、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其临床常见症候有肝气郁结、肝郁化大、痰热内扰、脾虚湿阻、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肺脾气虚、肝肾阴虚等。根据辨证结论,可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如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药膳、膏方等进行调摄。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丰富多彩的中医药干预措施可以为亚健康人群恢复身体提供卓有成效的良好服务。
本报记者 杨帆 通讯员 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