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孕产保健 > > 省委、省政府印发《“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4)

省委、省政府印发《“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4)

发布:2019-02-16 06:10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省建成100个国家及省级示范区。规范实施重点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推动开展适龄人口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随访。实施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探索开展血脂异常管理

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省建成100个国家及省级示范区。规范实施重点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推动开展适龄人口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随访。实施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探索开展血脂异常管理。逐步将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显著降低。

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建立心理问题早期识别发现与干预机制,推动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规范治疗与系统管理。到2030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应治尽治,管理率、治疗率力争达到100%,抑郁症治疗率大幅提高。

第三节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加强项目间整合和衔接,不断丰富和拓展本地服务项目内容,将一些服务对象广、干预效果好、成本效益高的项目纳入服务范围,扩大人群覆盖范围,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第四节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综合治理机制改革,实施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残疾照料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机制,引导育龄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配套经济、社会体系,推进计划生育服务与孕产期保健、生殖健康服务相结合,实施全程服务、精准服务、个性服务,不断满足群众计划生育服务需求。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扶助关怀。健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制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到2030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第五节 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口岸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口岸与地方的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和应对境外输入传染病。加强国际旅行健康指导与服务,建成国际一流的旅行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第十章 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一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重点布局,整合共享,提供均等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基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县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建设,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到2030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打造优质资源集群。实施医学高地创新提升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打造区域内集医教研、预防保健、健康旅游、康复养老为一体,布局合理、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医疗服务中心。在已规划建设7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基础上,努力争创国家级综合、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加强重点专科、专病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专科,形成优质医疗资源集群,打造1小时优质医疗服务圈。到2030年,打造100个左右的省级特色专科,力争妇儿、眼耳鼻喉、心血管、血液、内分泌、器官移植、生殖医学、肿瘤精准治疗等专业诊疗水平实现国内领先。

夯实基层医疗基础。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形成较为完善的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同质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提高区域基层卫生整体性和协调性,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科学论证与设置急救站点,打造专业化急救队伍,形成指挥统一、调度科学、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功能完备的院前急救体系。以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伤害医疗救治能力为重点,突出基层能力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序衔接,建立完善心脑血管等急性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

第二节 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建立防治结合服务新模式。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重大疾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将预防性服务融入疾病诊疗全过程,更加关注心理干预,推广使用营养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加强艾滋病、结核病及新发、输入性传染病定点医疗救治网络建设,提高规范治疗率。全面实施心脑血管疾病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肺癌等重点癌症院内机会性筛查。推动癌症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设,完善诊疗模式,提高重点慢性病医疗救治水平。

建立医疗服务新模式。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和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调机制,打破层级和专业限制,逐步建立上级专科、基层全科、公共卫生及健康管理“专全结合、医防结合”的诊疗服务模式,实现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等全链条服务。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丰富签约服务内涵,到2030年,基本实现人人拥有家庭医生。加快医疗卫生领域军民融合,积极发挥军队医疗卫生机构作用。

第三节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