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乳房重建这种受皮瓣区位于胸部的皮瓣移植,多普勒信号中出现的呼吸变异有重要意义。其机制在于呼吸运动可引起胸内压改变,从而导致压力增加和血管蒂血流减少。这种血流的变化可被多普勒探头监测到,表现为音调、音量的改变,由此间接反映出血管的开放情况(图14)。
图14 呼吸变异。展示了运用DIEP皮瓣进行乳房重建的术后监测、静脉信号以及呼吸变异引起的信号变化
引用已获授权:Rozen WM, Ang GG, Acosta R , et al.Bedsidemanoeuvres and waveform chang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mplantableDoppler probe signal for free-flap monitoring.Microsurgery 2010;30:670-671.
图15 皮瓣按压。展示了运用DIEP皮瓣进行乳房重建的术后监测、静脉信号以及皮瓣按压引起的信号变化
引用已获授权:Rozen WM, Ang GG, Acosta R , et al.Bedsidemanoeuvres and waveform chang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mplantableDoppler probe signal for free-flap monitoring.Microsurgery 2010;30:670-671.
1.5.3 皮瓣按压
按压皮瓣或肌皮瓣可以排空皮瓣内静脉血液,人为地制造出一次静脉回流,引起多普勒信号的音调、音量改变(图15)。这种方法也可确认血管的开放情况。
1.5.4 位置变化
改变体位也可引起多普勒信号的变化,尤其适用于下肢皮瓣移植。通过抬高或放下肢体,可让静脉血液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产生可供辨别的多普勒信号。
结合上述这些手段,能够更有效地解释植入式多普勒探头监测到的信号,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二次手术,并降低血管蒂损伤的漏诊率。
1.6 静脉变异及病例报道
1.6.1 双支型腹壁浅静脉
腹壁浅静脉通常被认为只有一支,近来有文献报道了拥有两条独立主干的腹壁浅静脉的患者[45]。虽然静脉变异并不少见,但这种变异尚属首次报道。本例利用CTA对供区的腹壁血管系统进行了术前评估,如图16所示,可见少量腹壁下动脉穿支以及占优势地位的双侧腹壁浅动脉。同时能看到一旁较粗的伴行的腹壁浅静脉,可用于供区静脉回流。我们还运用精细化、多维度的三维重建分析来区分动静脉,并绘制出血管的走行。同迄今大量文献的做法一样,我们常规对动脉系统进行更仔细的分析,对静脉系统则主要关注血管的有无及其位置。因为在设计皮瓣的过程中不会首先考虑腹壁浅静脉的分支。通过上述术前检查,我们选用了右侧的腹壁浅动脉和腹壁浅静脉完成皮瓣修复重建。我们使用尼龙线间断缝合,将腹壁浅动脉(起始直径为2.2 mm)和腹壁浅静脉(直径为2.5 mm)分别同直径为2.9 mm的胸廓内动脉和直径为3.0 mm的胸廓内静脉吻合,血管蒂获得良好血供。
虽然术中血管充盈良好,但术后早期却出现了相对性静脉淤血。其特点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静脉回流区淤血(图17)。皮瓣整体并未发生淤血,提示这种现象只是部分组织的相对性淤血。因此我们没有急诊手术探查,而是考虑进行择期手术。探查前,我们回顾了术前CTA图像,想寻找一些可能引起该并发症的潜在因素。果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该患者的右侧腹壁浅静脉分成了两支,但只有外侧支被用于了重建(图16)。理论上本该将内侧支也与受区血管吻合,但因为术中并没有预先将内侧支游离出足够的长度,所以并不能完成这种操作。不过,我们理解了该并发症的产生原因,也促进了后续的治疗。最终,我们选择了保守治疗。没有进行二次手术,这块区域的淤血逐渐消退,只有一小部分出现了脂肪液化。
图16 前腹壁血管的CTA图像。标注了占优势地位的腹壁浅动脉(SIEA,红色箭头),腹壁浅静脉(SIEV)内侧支(蓝色细箭头)和腹壁浅静脉外侧支(蓝色粗箭头)。动静脉系统的区分运用了精细化、多维度的三维重建分析,血管的走行也被一并绘出。双支型腹壁浅静脉占所有病例的40%
引用已获授权:Rozen WM, Chubb D, Whitaker IS, etal. The importance of thesuperficial venous anatomy of the abdominal wall inplanning a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SIEA) flap: case reportandclinical study. Microsurgery 2011; 31:454-457.
图17 利用腹壁浅动脉(SIEA)皮瓣进行左乳重建的术后图像,选用了一条腹壁浅静脉外侧支,如图16所示。重建区的内侧区域(由腹壁浅静脉内侧支引流)术后出现了静脉回流障碍(蓝色箭头),而外侧区域则没有(白色箭头)
引用已获授权:Rozen WM, Chubb D, Whitaker IS, etal.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perficial venous anatomy of the abdominal wall inplanning a 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SIEA) flap: case reportand clinical study. Microsurgery 2011; 31:454-457.
1.6.2 穿支型腹壁浅静脉
术前CTA的应用还让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独特变异——腹壁浅静脉没有从腹股沟韧带下方进入腹壁,而是在更近心端的位置从腹壁下动脉发出,作为一支肌皮穿支穿过腹直肌[46]。鉴于这些解剖变异的发现日益增多,腹壁游离皮瓣移植术前进行CTA检查的益处也凸显出来。一项研究报道了穿支型腹壁浅静脉的发病率,该研究纳入了145名利用DIEP皮瓣进行乳房重建的患者,术前均接受CTA检查,总计有5例出现了此种变异。这5例患者的腹壁浅静脉均没有从腹股沟区静脉发出(如股浅静脉、隐静脉球、大隐静脉),而是起源于腹壁下动脉内侧支,在脐与弓状线之间的中点附近以粗大穿支(直径>3 mm)的形式穿过腹直肌前鞘,在皮肤组织中向头端穿行。这种混合了动静脉的穿支是整个腹部最大的穿支(图18~图19)。
1.6.3 大血管型动静脉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