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中医药 焕发新活力)
邓晓洪 /文
成都市“首批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圆满结束,这个师承班能为成都中医药发展带来什么?
“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着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你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
以上这段话,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王国强在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所说的,其言切切,掷地有声,道出了目前中医和中药所遭遇的问题。
“中医毁于中药”,这种说法在业内流传已久,专家也已呼吁多时。若此问题不解决,推广中医、发展中医的道路中将始终横卧着一只难以逾越的“拦路虎”。但是,如何来解决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2014年,成都在全国首开先河,举办了“成都市首批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期望通过为期两年的师承学习,使学员掌握从经典古籍研读到中医养生、从中药资源的保护到中药品质考究、从川产地道药材的继承到创新发展、从中药饮片鉴别到中药质量现代控制技术、从中药饮片炮制到中药制剂、从中药小包装饮片到中药配方颗粒、从中药临床药学基础知识学习到中药知识的融会贯通、从中医病案整理到医院药剂科管理等比较全面的掌握中药临床药学知识。
中医自古“医药不分家”,成都在全国首开的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就是致力于将现实中已经“分家”的中医和中药重新串联弥合起来,着力于逐步改变医药“分家”的局面,使中医药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那么,师承班效果究竟怎么样?它对中医药的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笔者为此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72名学员和29名导师
一批中医药名家
“扣手”一批中医药剂骨干
时间需要回溯到2014年5月底。
尽管尚未正式入夏,但成都的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起来。这天早上,郫县骨科医院药剂科主任杨川早早起床,驱车前往成都,去参加“成都市首批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的开班典礼。作为一名中药药剂师,年近40的杨川在离开大学校园多年后,将重新“回炉”,去学习关于中药临床药学的知识。
与杨川一起参加成都市首届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的学员共有72名,他们分别来自省、市、区(市)县中医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他们都是所在单位的骨干。也许他们自己也不曾想到,这次为期两年的师承培训,会彻底颠覆对中药的惯性认识,从而改变他们的从业生涯,让“医”和“药”重新回到应有的正确轨道上去。
在这群学员中,来自省和市级医疗机构的有18名,占25%,县级医疗机构学员52名,占7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学员有2名,占2.8%。学员的学历分布也较为广泛,其中博士1名、硕士11名、大学本科34名,大学专科24名。
从年龄上来说,72名学员普遍较为年轻,绝大多数人在40岁左右,在中医这个行当,他们正是“当打之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十足的干劲、有广阔的进步空间,最重要的是,他们更能够吸收先进的理念并学以致用。他们身上存在的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中药临床药学师承的要求。
成都市卫计委和中医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学人员培训,在计划筹备“成都市首届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时,就对学员的筛选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因为他们承载的是成都中医药的未来和希望。”
“在发展中医药、推广中医药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有这么一批人来作为开拓者”,成都市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教育办公室负责人说,“中医可能毁于中药”,警钟其实已经敲响许久,“在传统上,中医从来都是医药不分家的,但在现实操作中,医和药已经隔离开来,医生开方,药剂师抓药,相互间成为一种流程,而少有去关注剂量是否合理、药品是否抓得准确、煎制方法是否准确无误等等,这直接导致疗效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治疗、影响了中医药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
如何将分离的“医”和“药”重新弥合起来,回归到传统的“医药一家”?成都市卫计委和中医药管理局想到了“师承模式”。我市先后开展过3批中医临床师承班,通过师承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传承人,然而,这只针对“医”,而针对“药”的师承,在全国没人做过。
成都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充分筹备,2014年5月底,“成都市首批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正式开班,72名学员将在两年中接受29名省、市名中医药专家的培训。作为指导专家的29名导师均在省内赫赫有名,他们中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以及主任中药师和主任中医师。在遴选导师时,当听说是针对中医临床药学进行传承培养,导师们欣然接受,甚至不惜推掉很多重要的工作,“因为,专门对 药 的师承培训,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医药发展的更大希望。”国家级名中医刁本恕说。正是因为各位导师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今年,成都市的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教育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导师们的担忧
这就是中药临床药学
特别师承班要解决的问题
四川省、成都市名中医刁本恕则说,与西医不同,中医和中药不可分,“而现在存在很多错误,中医师不了解药,甚至连很多中药材都不认识或者真假难辨,只管开处方,这是不行的。”他举例说,黄连因产地不同药效也不同,川黄连,又叫雅连,是效果很好的,当病人需要用川黄连而医生开成了其他地方的黄连,效果就大受影响,“因此医生就应该特别注明是川黄连或雅连,如果医生都不认识,那如何保证疗效?”
成都中医名医馆的四川省名中医陈天然也对现在的“中医药分家”感到痛心疾首,他说,中医在传统上就讲究师承,要懂“前店后堂”,也就是说,不仅能在后堂诊断开方,而且在前店还能认识所有中药材,通过“闻、尝、摸”熟知它们的药性,一点都不能出错。“现在我们担忧的 中医毁于中药 ,就是医生不识药,而药师对药剂理论的欠缺难以审方验方,导致错误率升高,影响了中药疗效。”
中医药遭遇的问题,是国内一种普遍现象,而成都用开办“首批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的方式,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阐述成都市“首届中药临床药学特别师承班”之前,需要了解一下我市的中医药现状、中医药剂师的基本工作规律以及导师们对现状的看法。
据卫生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成都市有中医医院、设中医科室的综合性医院(含基层)以及中医诊所、门诊部1327所,中医药从业人员20267人,年诊疗将近1600万人次。就机构数量和诊疗人次来看,说明中医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们相信中医、选择中医,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有力基石。有了这一基石,四川作为中医药大省、成都作为中医药的大市,其名号得以持久保持。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医”和“药”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力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