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前景看好 但短期落地困难

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前景看好 但短期落地困难

发布:2015-12-24 20:5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前景看好 但短期落地困难,慢病 管理 落地

【财经网 魏玉坤/文】在国家大力推进医疗改革和分级诊疗之际,慢性病防控也逐渐受到重视。

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开发布,正式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写入其中,优先做好慢性病防控,也是这一战略的题中之义。

然而,国内慢性病防控形势并不乐观。

根据卫生部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 2.6 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比率已上升至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我国总疾病负担的70%。

而利用互联网开展慢病管理,打造云健康服务平台或将成为慢病防控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一个疾病进行管理,根本上还是管人,即是要管患者和医生,通过对医生和患者的管理进而管理疾病。”12月23日,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在“中国糖尿病管理医师协作网络项目启动仪式”上强调。

他认为,网络能够为“管人”搭建一个平台,从而增强医生和患者,基层医生和大型医院专家,基层医疗机构和政府的沟通协作。

政策利好 行业迎发展机遇

近年来,各路资本大规模涌入医疗健康行业。2014年,融资数量和金额均创新高,全年披露融资金额超过77亿元。数据显示,2015年1-6月医疗健康募集的资金是2013年全年的2倍,预计2017年将达到365.3亿元,中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

另一方面,受政策利好,“互联网+”医疗资本价值也持续高涨。

如在今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

其中,慢性病管理成为关注焦点之一。据了解,慢性病主要指那些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其具有重日常监管的特性,使其防控呈现较多难处。

“国内糖尿病的负担逐年增加,而这些负担主要来自对患者并发症的治疗,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负担和医疗成本。”根据郭晓蕙教授的研究数据,国内糖尿病的医疗费用2007年达到260亿元,占医疗总费用的18.2%,预计2030年将达到472亿元。而美国糖尿病患者研究表明,慢病管理可使医疗费用降低42%。

福州康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郭高兴也认为,利用互联网能有效打造糖尿病管理平台,优化糖尿病管理数据和诊疗算法,同时帮助全国的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为他们带来积极的改变。

随着医药改革的推进,慢性病的长期用药者将是最典型的受益群体。同时,慢性病治疗也是医疗总费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政策导向加上可观的盈利空间,慢性病具备了移动医疗深度垂直的可能,具有相当广阔的增值空间。来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的报告称,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

搭建关系互联网 提高管理水平

在城市,由于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大量本可以在社区医院诊治的患者涌至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在乡村,农村慢性病患者分布广泛,但医疗资源很少。

此外,患者大多治病意识强、防病意识弱、保健意识差,许多人缺乏防患于未然的大健康意识,慢病久拖成急病,小病不治成大病。

以糖尿病为例,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为1.14亿人,如果加上潜在人群,仅糖尿病一个病种的辐射人群就接近2亿人。这意味着中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就有12个人遭遇糖尿病的侵害。

“我国糖尿病‘三率’偏低,治疗现状堪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表示,目前,糖尿病患者知晓率仅为30%,糖尿病教育现状不够理想是导致该现状的重要原因。

通过慢性病管理“互联网+”模式或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一方面,借助智能检测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平台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强连接关系,协助基层医务人员做好患者慢性病管理工作,与患者、家属形成长期跟踪管理和交流互动关系,并能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患者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基层医院的吸引力,缓解大医院的资源压力,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识。

另一方面,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指南诊疗管理平台、规范化病例库学习、专家专程支持和动态数据分析等服务网络,能够有效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我们建立的健康服务平台也包括动态数据中心,该中心将形成关于患者行为的真实数据,”福州康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医学观张宏柳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研究,并将其反馈给医院和相关政府部门,能够更好地协助国家医改政策落地。

短期落地困难 管理模式待升级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虽然可以改善医疗资源和患者需求之间的匹配效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但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医疗资源,尤其是医生供给。

因为医疗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相比英国每10000病人配有27.4名医生的水平,我国仅能达到17.4人,优质的医生资源极度稀缺,这在基层医疗机构表现更明显。如何吸引医生,尤其是知名专家和教授入驻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也困扰着绝大多数移动医疗市场参与主体。

“就医生而言,郭晓蕙教授统计注册的内分泌医生是3万多人,很多二甲以下的医院没有这样专科的医生,大量的基层医生虽然也肩负着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控任务,但是他们缺少正规的培训,缺乏规范的学习和教育。”张雁灵会长指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有诸多便利,但如果缺少专业医生,就不能发挥作用,也无法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医疗模式。

而在政策层面,也面临着诸多瓶颈。“互联网+”慢病管理等细分市场的发展需要医药分离、医保支付改革、数据共享等政策的同步落地。政府对慢性病防治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如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医保报销等方面,政府都可以有所作为。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一些指导性的医改政策和建议,但对网络慢病管理模式的培育和发展还缺少顶层设计和具体的行业规范,这也将影响“互联网+”医疗的落地。

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在具体实施中也面临着多重难题。以对医疗数据的收集为例,张雁灵认为,中国的医疗数据丰富,但是我们的医疗数据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人手里,没有共享意识。“管理平台要有生命力,能够持续推进,离不开互惠和共赢,”他强调,患者、基层医生、企业和医疗协会只有达成一个利益共赢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交流合作,管理平台才能成功运作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