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方兴未艾。自2013年的9月份之后,移动医疗在我国开始真正有了“温度”,如今两年过去,这一新生业态的发展仍未摆脱“初始阶段”。
目前,我国开展的移动医疗探索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把现有的资源进行互联网式的转换,这有点类似于电商的模式,也可以叫做“药电商”,本质上,这只是改变了销售渠道的形式。
第二种,是从一些医疗资源的角度切入,比如做网上挂号,而这是资源的一种再分配,也不能叫做真正的移动医疗。
第三种,是利用移动医疗进行数据的应用,比如将数据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以及将数据整理、分析出来一种结果,去对整个行业、产业链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所配套的技术才刚开始发展,加上准入门槛比较高,所以还没有产生大量的数据和宏观的结果。
最后一种模式,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工具,来拉近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开展疾病咨询等活动。目前,这种新的就医习惯还需要培育,尚未被大多数人适应和大量使用,而且,隔着网络,医生能否准确地对病情作出很准确的判断,这也是阻碍这种模式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2007年刚涉入移动医疗领域时,我曾想过要做远程心电监护项目,而评估后,却发现需要解决以下难题:一是智能硬件测试精准度不好保证,二是要有合适的医生花时间读图和分析数据,此外,心脏相关疾病复杂程度高,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医疗活动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情,任何的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以及未经确诊的疾病,哪怕貌似很轻微的症状,我们都不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或移动医疗的方式来进行诊断或干预,而是需要很专业的处理。
然而,慢性病则不同。慢性病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发病时间长,有可能终身需要服药,高频率医院复查,同时对用药以及生活习惯依从性非常低。从国际到国内,大家对慢性病的理解一直是,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或者是延缓并发症发生以及痛苦的发生。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慢性病在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饮食、运动、监测。因此,同时要加强用户自我管理的能力。
基于慢病的特点,慢病管理就要找到正确的办法。长期要监护和管理的模式并不太适合医院集中式管理,因为那样会使医院的效率变得非常低。而移动互联网是寻找大融合技术,与高平等的场景进行结合,是大用户群,高粘性,高频率使用。同时,我们也看到慢性病整合也具备这样一些属性,所以慢性病管理的核心,是以移动互联网方式管理。移动互联网优势在于,把简单的事情能够重复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大量传播,在信息传播上非常快,也非常广。
创建“糖护士”,源于朋友所托。2012年,深圳的一位朋友谈到自己12岁的儿子患有糖尿病,需要经常去医院检查。同时身为一名医生和父亲,他十分希望创造让糖尿病患者生活得更舒服的产品,我们做这个产品开发,就是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正确的工具。“糖护士”则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让教育变得更透明一些,传播的更快一些,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习惯,加强自我管理,最终预防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慢病早期预防意识的提升,还需要国家全民教育的开展,对基层进行健康普查,并鼓励和引导公民进行体检。这项工作落实了,不但能够促进公民个人的健康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未来还能节省整个国家的医保开支。反之,这项工作如果让企业去做,成本就会偏高。
对于健康管理机构以及药企,以慢性病为切入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主要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把药企、医生、患者拉到一起来,并通过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帮助患者预防进行有效的慢病管控。此外,医疗保险在整个生态链里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预测,在未来2年~3年里,做健康管理的保险公司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出来,但是保险公司不可能把自己变成健康管理的公司,所以业务要外包出去。到时候,互联网医疗企业和一些大的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慢性病的险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市场需求啦。